早前內地網絡熱話「公園20分鐘效應」,吸引不少人紛紛走進公園裡漫遊。這「效應」源於《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誌》的研究,指出每天只要花20分鐘到公園走走,便能改善心情與健康。其實公園不單是舒展身心好地方,更是一門專業的發源地,皆因園裡花草樹木、小橋流水、「打卡」景點,由規劃、設計、建築,皆有園境師悉心布局,為喧鬧城市建設後花園。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和新晉園境設計師鄭麗樺現身說法, 講解園境「治癒」使命與本領。
核心價值與「治癒力」
園境專業起源與「公園」兩字密不可分。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解釋:「若時光倒流,回到19世紀,你說起『Park』這個字,人們會想到是皇室的花園,而一流的園境師都在白金漢宮或凡爾賽宮裡工作,公園就是貴族的專利。直到工業革命後期,才有首個平民百姓的公園出現,而這可算現代園境專業的起點。」
這個劃時代的平民花園,是位於利物浦對岸的伯肯海德公園(Birkenhead Park),1847年建成開放給公眾免費遊覽,內有蜿蜒曲折的園路,人們可在草坪、湖邊、林間漫步。這種嶄新的公園理念,後來在歐美遍地開花,甚至傳到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方。「1871年落成的香港動植物公園便在這潮流下誕生,它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亦是亞洲首個同類公園。」 陳元敬說。
正當公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園境師的核心價值亦開始落地生根。陳元敬稱,當年英國因經歷工業革命,城市人口劇增,生活環境惡化,傳染病頻生,所以政府決定建設公園供市民休憩運動,促進身心健康,而園境師作為公園設計主幹人物,正懷著這份「治癒」使命與初衷。「打從一開始,我們是以『治療都市病』(cure the urban disease)為目標,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時至今日,此價值仍植根於園境師「DNA」之中,而都市園林綠化的重要性亦有增無減。「在城市建設中加入大自然元素,讓人與城市有健康發展,平衡人與自然在城市發展中的共生關係。綠化對人們身心有很多益處,而植物對環境亦有多種功能,像減少熱島效應和水土流失,促進生態平衡。」
陳元敬說,英國Birkenhead Park 開啟現代園境設計時代,後來更影響了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
獨到想像力
園境師要營造令人心曠神怡的園境,則需發揮一項獨到本領—想像力。陳元敬說,園境不單有花草樹木,還有亭子、路徑、小橋流水、樓梯、燈,以至各種休憩設施,這些皆是園境師的「素材」,而要將種種元素結合成綠意盎然的作品,需要立體而動態的想像。「興建一幢大廈,建好後外觀應不會有太大改變,但園境則不同,常處動態變化中,如花草樹木會不斷生長,形態隨四季而變,加上配合其他素材,我們往往要化抽象為具體,像腦中有個VR裝置,預視各種素材組合起來的模樣。」除了繪畫設計圖則,園境師亦要處理合約、物料、項目管理等工作,對每一環皆要有所認識。
陳元敬說,做園境設計工作,先要了解空間功能和想達致的效果。「花園要有廣場感覺還是林蔭效果?樹木要密不透光抑或錯落有致可見陽光掩映?須確定想要甚麼功用,最後才選用甚麼素材。」他近年主理東涌觀景山下「機場櫻花園及風鈴徑」項目,便要配合樹種和環境特性,營造花海打卡勝地效果。「我們選擇更適合亞熱帶氣候的廣州櫻,沿赤鱲角南路種植約100棵,並在鄰近的過路灣路種植200多棵黃花風鈴木。當櫻花大道花海漸退,便由黃花風鈴木接力盛開。」
園境師的「植力」
園境師工作與植物為伍,不單要熱愛花草樹木,亦需練就專業的「植力」。陳元敬說,園境師需掌握植物品種的特性,如形態、顏色、水土、生長情況等,選用植物時要考慮環境是否適合生長,並顧及用者需要和感受。
新晉園境設計師鄭麗樺則說,做園境工作亦要了解植物與生態系統的關係,系統內每一環節相互緊扣並相互影響,如不同品種植物會吸引不同動物,種植時需多加考慮。「我曾參與新界一個花園改善項目。園裡分為不同區域,著重提升生態價值,由森林探險、果園漫步,再到社區農圃。我們要與植物學家合作,嘗試不同植物配搭,營造不同體驗之餘,更為蝴蝶、昆蟲、鳥兒、松鼠提供棲息地。」
鄭麗樺說,從事園境工作要常記著初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
堅持再堅持
不過,在寸金尺土的城市,要打造身心靈綠洲並不易,園境師要有本著最開初的信念,在工作中堅持再堅持。陳元敬說:「所以我們常會提出不同的意見,爭取更多綠化休憩空間。」他入行以來最難忘經歷,是參與長沙灣過渡性房屋項目。「你或會認為,既然是過渡性房屋,就只屬過渡性質,況且地方和資源有限,根本毋須搞甚麼園境吧!但我們不認為如此,因園境對居民身心都有益處。後來與負責營運的NGO商討,他們也覺得應該做,於是我們透過園境設計,加入本土特色遊樂設施、捐贈數十個彩色皮球及400棵灌木和地被植物,希望為居民建立遊樂環境與綠化休憩空間。」
後來竣工入伙,陳元敬進去看見眼前一幕至今仍難忘。「那時正值新冠疫情,居民多沒有外出,大人和孩子就在樓下的休憩空間裡玩耍,傳來歡樂笑聲,小小社區變得有活力生氣。身為園境師,這場景對我來說,可謂別具意義。」
鄭麗樺亦說,從事園境工作要常記著初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很多時,我們提出不同的聲音,並要據理力爭,找出協調各方的辦法,以實踐我們的核心價值。」
長沙灣過渡性房屋設有綠化和遊樂空間,讓居民舒展身心。
成為園境師之路
園境師是本港法定專業之一,且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陳元敬說,早年本港園境師大多來自英、美、澳、加等地,隨著政府於70年代中期發展新市鎮,極需專業人才從事園境規劃和綠化等工作,由於本地缺乏人才,政府遂向海外招聘。外國的園境設計人才相繼來港發展,為政府及私人發展商擔任顧問。
隨著80、90年代本港經濟起飛,地產急速發展,園境師人才需求大增,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於1988年,香港園境師學會正式成立,是行業邁向法定專業的重要一步。及後《園境師註冊條例》於1997年通過,園境師註冊管理局於同年成立,園境師正式成為法定專業,與建築師、規劃師、測量師、工程師並列5大建築範疇專業。
同時,本地人才培訓工作亦加速進行。1993年,香港大學開辦園境碩士課程(MLA),及後於2009年成立園境建築學部,並開辦園境學文學士課程。而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則於2013年開辦園境建築文學士課程。陳元敬指出,修讀園境建築文理科背景皆可,因課程內容兩者兼備,學生既要掌握園境規劃設計,亦要學習園境理論與科學,以至環境保育等。
事業發展三路向
要成為園境師,須先修畢香港園境師學會認可的課程,繼而在專業園境師指導下累積最少2年行業經驗,通過專業實務考試(PPE),可申請成為學會的專業會員;之後再於學會成員監督下工作1年,便可成為註冊園境師。
至於園境師事業發展,主要有三大路向,除投身政府,也可加入顧問公司,以及發展商和承建商工作。陳元敬說, 隨著社會發展,園境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本地園境師所能提供的顧問服務範疇也相當廣泛,包括公共空間、海濱、休憩設施的規劃和設計、商業、住宅和度假村的園境設計項目、綠色基建及環境保育等,而且吸引愈來愈多內地和東南亞城市青睞,為行業發展開出更廣闊的道路。
園境中的開心專業
陳元敬皮膚曬得黝黑,他走在公園裡,每一角落都細細品味。他笑言從小喜歡戶外大自然,也愛美術設計。「中學時選讀藝術科,喜歡繪畫風景畫,很愛綠油油的感覺 。」
後來考入港大建築系,對空間美學特別感興趣,畢業後投身建築界,參與私營發展項目,從而接觸到園境設計工作。「感覺這是個開心的專業,可發揮想像力,為人們營造悠然綠化的空間。」他於是進修港大園境建築碩士課程(MLA)並於畢業後投入園境事業,由項目管理晉升公司董事,2012年加入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擔任首位園境建築學課程主任及環境學系系主任。教學6年後重投業界,加入奧特地境成為聯合創辦人暨董事。
園境事業 由「行街」開始
鄭麗樺的興趣頗特別,就是喜歡行街,但不是一般逛商場,而是真的「行街」。「我家住觀塘,中學時學校在天后,對港島感覺新鮮,常由天后行去銅鑼灣、灣仔,最遠走到堅尼地城,或反方向前往筲箕灣,喜歡發掘各區街景風貌,由此對城市設計產生興趣,大學時也選讀了城市規劃及設計 。」
她畢業後加入公共機構,曾參與社區規劃和公共諮詢活動,了解到社區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以及城市空間和鄉村景觀如何促進社會及文化交流,從而認識園境專業,後來深造港大園境建築碩士課程。「我發現園境建築並不限於公共空間設計,也涉及城鄉共融、景觀修復等重要議題。園境師要對社區和設計充滿熱誠和想像力,才能設計出一個理想並以人為本的生活空間,這也是我最希望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