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曾聽說過有人為了節省1元購買膠袋,來盛載所購買的兩排(共兩打)雞蛋的趣事!說是趣事,是因為那人竟徒手抱著兩排蛋徒步回家——步履緩慢、戰戰兢兢,十分狼狽......
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那人最終不慎打破了所有雞蛋,令人啼笑皆非,也成為日後人家的「笑柄」——為了省下1元,卻打破兩打雞蛋,這豈不是「為了棵樹而毀掉整個森林」?真的愚不可及。據講,其家離市場有30分鐘路程呢!
也許,有人會這樣回應:「人家是『環保主義者』,少用或拒用購物膠袋,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值得支持和讚賞!更何況,節省1元來購買購物袋,這是美德!」
以上趣事使筆者聯想到,生活中有很多人常把「節儉」與「吝嗇」混淆不清,又常把「花費」與「浪費」混為一談。究竟,何謂「節儉」?何謂「吝嗇」?「花費」與「浪費」,又有何區別?在此,就讓筆者跟看官們談一談吧!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節儉」是一種生活理念,指的是在生活中「有節制地使用和消耗資源」,避免浪費,是一種「美德」,也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於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質素。「節儉」不僅關乎個人財務管理,更是一種對環境和社會責任的生活態度,例如為保護自然資源、減輕環境壓力,出一分力。通過「節儉」,除了個人可積累財富外,更培養責任感,以及對未來的規劃,從而在更大範圍內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此外,與「節儉」有些區別的,有另一個說法,叫「節約」(thrift)。前者較側重於生活理念,強調在消費上的自我克制和對資源的合理運用;後者則更多指生活方式,強調實際開支上的減少,以及資源的有效利用。
至於「吝嗇」(stinginess),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過度」吝惜金錢、缺乏慷慨的行為,如俗語話的「孤寒鬼」。吝嗇的人常表現出過度節省、不願花錢,甚至對基本需求也是過度節約的。事實上,「吝嗇」往往帶有負面評價,是一種自私和缺乏同情心的表現,若請其捐獻,恍如「要命」!
而「花費」(spending)與「浪費」(waste),又有何區別呢?
筆者嘗試解釋為,前者指合理、適當地使用金錢,如購買商品或服務;後者則指不合理,或不必要地使用金錢或資源,導致資源的浪費和損失。可以說,合理的「花費」是「節儉」的表現;而不必要的「浪費」,則是「吝嗇」的反面。
說到底,「節儉」是一種明智和適度的消費習慣;而「吝嗇」則是過度節約的消費方式。合理的「花費」和避免「浪費」,才是健康的「消費觀」。如《晏子春秋.諫下十四》有云:「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其含義是,模仿他人的節儉樸素生活方式,是可以的,因為這體現一種「美德」;但是單純模仿他人的服飾和居住環境,是沒有甚麼實際意義和任何益處的。這句話是在勸告人們,不要過於注重外表的模仿,而是應追求內在品德修養和生活方式的實質改變。表面的模仿是不足取的,重要的是要做到內在修養和節儉,這也體現了儒家所強調的「以德治國、修身養性」的思想。
生活上的消費行為,是表現「節儉」?還是「吝嗇」?是「花費」?還是「浪費」?看官們應各自「心中有數」和「取捨」!
文:蕭一龍博士 MH
當代管理學文學博士(DLitt)
工商管理學博士(DBA)
國家檢定企業培訓師
drhenrysh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