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醫療行業不一定在醫院工作,更可走進社區裡實踐使命。隨著人口老化,加上政府發展基層醫療,本港需要更多醫療人員在地區前線服務社群。今期兩位受訪者,一位職業治療師,一位護士,分別於非牟利機構及長者中心工作,以專業和熱誠服務「街坊」。
NGO職業治療師 曾寧欣:
走進生活場境 實踐以人為本
「在社區裡當職業治療師,要更貼近受助人生活,走進他們的生活場所,我曾到精神病患長者家中進行治療,亦進過學校支援SEN學童,現在不時到庇護工場助特殊學校畢業生適應工作。」曾寧欣在治療室裡分享工作經歷,她現時任職的NGO位於公共屋邨樓下,服務社區有需要的人。
曾寧欣說,如想多了解職業治療工作,不妨留意10月27日「世界職業治療日」的活動,或參加大專院校開放日認識學科。
提起職業治療,許多人以為只與「職業」有關,但其實治療層面廣闊得多。「『職業』(Occupation)是指人們每天花時間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上班工作,像學生的『職責』是學習、主婦的『職責』是料理家務,不同年齡或病況的人也可能需要職業治療,而治療一般分為自我照顧、工作及休閒活動三方面。」
以人為本的治療
曾寧欣說,職業治療既以人為本,亦講求創意,治療師往往會從病人日常生活入手,結合科學理論而設計合適治療活動方案,助他們改善生活。「因我從小已很喜歡設計活動,擅長利用簡單材料製作遊戲,中學時亦不時參加創意比賽,後來參加理工大學開放日,認識了職業治療學,發覺頗適合自己,於是立志當職業治療師。」
她於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後加入醫院工作,日常在醫院治療室上班,多協助治療急病入院病人,後來轉職至非牟利機構,曾從事精神科外展服務及學校康復服務,在社區為受助人作評估和治療。
「從事到校康復服務時,負責訓練學童自理、感覺統合及小手肌能力。有次到幼稚園協助一位孩子,他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經常離開座位站著轉圈,又不停跳來跳去,令老師和家長無所適從。初接觸孩子時,他不太理睬我,我於是走進班房和他一起上課,得到他信任後,便為他設計感統訓練方案,如利用韆鞦、彈床等治療工具, 讓他得到適當刺激,減少前庭系統和身體感覺失衡,從而改善行為問題,這個案足足跟進了1年,看見孩子情況漸好轉穩定可正常上堂,令我深感欣慰。」
有熱誠才能持續
曾寧欣現於一家慈善機構工作,協助特殊學校學生畢業後過度至工場就業,適應新環境。「在非牟利機構工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機構聘有不同專業範疇的治療師,大家日常會就個案受眾各方面能力作交流協調,利用各種方法為個案提供服務,並研究可否為治療增添新元素,以達至全人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
曾寧欣說,正因職業治療範疇眾多,病人的需要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因此持續進修十分重要。「每隔兩至三星期,便要撥出一個周六去進修,學習新的治療方法之餘,亦要了解樂齡科技。最近我便參加一個關於新款電動輪椅的工作坊,親身了解操作方法,才能為病人構思貼近生活的治療方案。」
她認為,當職業治療師須以人為本、熱誠為重,不是規律化地應對工作。「我常提醒自己每個個案皆獨一無二。我們分析個案時,除了解個案本身問題,亦要進一步探討對方生活、強項及興趣,以制定最適切的復康治療。有時同一病症,會用上不同治療方法,這一切得花時間心力去研究,所以要對工作保持一顆熱心,才有動力繼續向前。」
和悅會香港仔中心個案經理(護士) 葉晴軒:
從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領略居家安老意義
葉晴軒曾在公立醫院工作,亦當過安老院護士,後來選擇當社區護士,日常要上門到長者家中做護理,遇過不少意想不到的事。「可有想過,當護士會替長者修理水龍頭?這聽來有點奇怪,但確是我在社區遇到的事,亦是我工作最難忘片段。」
工作多走一步
那次他上門照顧一位患有聽障的獨居老伯,按門鐘很久沒人應門,後來大門突然打開,只見老伯全身濕透,一臉狼狽不堪的樣子。「我進門看見滿地是水,廚房水龍頭破了,噴出一條水柱。我馬上走到屋外關上單位水掣,協助伯伯抹乾身、清理積水。我當下想:該怎麼辦?老伯孤身一人,我總不能不理呢。於是先回中心跟同事商量,然後去五金舖買水龍頭替伯伯更換。我從未試過換水龍頭,只好請教一下五金舖老闆,最後弄了一個多小時,總算修好了。」
這段經歷與護士職責無關,卻讓葉晴軒領略社區照顧的意義。「長者生活有許多需要,而我們在社區最前線接觸長者,送飯也好,護理也好,工作不是但求做完便算,往往需多走一步。像幫伯伯修理水龍頭,可避免他滑倒受傷,亦可讓他如常洗澡煮飯,生活舒適方便一點。這亦是驅使我一直做下去的理念。」
葉晴軒稱,做長者護理工作,出發點是讓長者生活得更好,這是重要信念。
葉晴軒當年護理學院畢業後,曾在醫院和安老院工作,讓他對長者護理有不同體會。「第一份工是在醫院老人科病房當護士,醫院主要治療急病,是最後防線。那時病人多,但缺人手,工作節奏快,時刻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後來轉到安老院工作,做日常護理之餘,亦要照顧長者心理需要,「尤其有些長者抗拒進院舍,我最常聽見他們說的話是『好想返屋企』。雖然我聽罷沒能做甚麼,但會盡力安慰他們。」
一句話改變事業方向
長者「好想返屋企」這句話,反令他重新思考,從事護理工作,除在醫院和安老院,還有第三個方向—社區居家安老。「讓老人家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生活安老, 正正是居家安老的目標,若能在社區更好地照顧長者,可減低他們入院和入住院舍比率,預先發現潛在風險,防患未然。」
他遂於4年前加入和悅會擔當個案經理兼任護理工作。和悅會以社企模式營運,除設有長者日間中心,亦提供上門起居照顧、護理、復康等服務。「每位長者家居環境、生活習慣和需要,以至脾性都不同,你要耐心了解,才能為他們擬訂合適護理計劃。初次接觸長者時,或要花較長時間去破冰,有次上門做護理,長者一直不讓我進去。後來要致電給長者兒子,讓他向長者解釋足足半小時,長者才願意開門。之後要慢慢與他建立關係,取得他的信任,這些都需要付出時間與耐心。」
他強調,護理長者是一份使命,不能只當「打份工」。「因護理工作始終有一定厭惡性,若你只向錢看很難幹得好,亦不會做得長。例如你替長者更換糞袋,若只當它是個工序,只求把糞袋貼在身體造口上,沒錯,你是做完了工序,但糞袋貼得不穩或會移位,結果弄得長者一身髒。但如你工作出發點,是真心想令長者身心舒服些,你會想得更仔細,小心在造口周邊做好加固工作。要相信,每天點滴去做,可令長者生活得更好,這樣你才更有動力做下去。」
讀碩士課程 成為社福界治療師
本港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持續增加,加上政府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社會對醫療人員需求趨增。如有志加入醫療行列,須接受專門訓練。在醫護人員之中,註冊護士人手長期短缺。如要成為註冊護士(普通科),須修讀認可護理學課程,並通過臨床實習。取得註冊資格後可在醫院內外科和專科病房等擔任護士;亦可投身社區機構,如作駐校護士、護養院護士、地區康健中心護士等。
陳子頌博士說,從事職業治療工作要保持愛心與好奇心,主動學習不同專業知識技能。
職業治療碩士 設學費資助
至於有志成為職業治療師,須修讀認可職業治療學士課程並通過實習考核。如所修讀本科並非職業治療,亦可透過進修碩士課程並取得專業資歷而入行。香港理工大學自2012年開辦職業治療學碩士課程及物理治療學碩士課程,為有志成為專業治療師並服務社福界人士提供進修機會。獲取錄的學生可向非政府社福機構申請資助,畢業後須為已選定的社福機構服務至少3年。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及職業治療學碩士課程主任陳子頌博士指出,以往本港治療師多在醫院工作,隨著社區復康服務需求日益增加,而且社福界對治療師人手需求持續攀升,故社會福利署(社署)推出培訓資助計劃, 為就讀理大職業治療碩士課程學生提供培訓,從社區層面為病人提供康復治療,以紓緩社福機構治療師人手短缺問題。
密集課堂+1000小時實習
陳子頌博士說,職業治療碩士課程為期兩年,來年將舉辦第9屆,據過往經驗,報讀者多曾修讀衞生保健相關本科,如心理學、運動學、營養學等,並有志成為社福機構的職業治療師。「獲取錄的學員會先跟社福機構簽訂合約,承諾畢業後加入該機構工作。學員需先自行繳付每個學期學費,之後可經由社福機構申請學費發還,完成課程學員的學費會全數獲得資助。」
碩士課程為期兩年,課堂學習較為密集,另設有實習環節。「學生必須通過1000小時以上實習,才能取得執業資格。此外,碩士課程亦增設醫療管理和基層醫療的科目,助學員畢業投身社區做好準備。」
保持愛心與好奇心
陳子頌博士說,治療師任職於社福機構,無論工作內容和模式,也跟醫院不太相同。「在社區裡處理不同個案,涉及的工作內容更廣,而且亦要與機構其他專業人員,如社工、物理治療師、護士等合作,以跨團隊協作方式提供治療服務。」他認為,從事職業治療工作,最重要是以愛心助人,與病人保持良好溝通互動。「另亦要具備創意,並主動學習不同專業知識技能,除了復康方面,對環境改動、儀器改裝等亦要有所認識,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思維,才能幫助在生活上有不同需要的人士。」
理大職業治療教學設施。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