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兩名「中佬」碰面坐下來滔滔不絕,話題始終離不開中年和少老就業:「上次辦中年就業工作坊情況如何?參加者覺得實用嗎?還有甚麼新項目可試試?」他們工作背景各異,但不約而同由打工變創業,化身「中年」和「少老」就業KOL,各自成立社企撐「中高年級」打工仔轉型,冀他們再次發光發亮,失業退休不再暗淡憂愁。
兩位「逆流」大叔各有一段打工故事,其中Buddy Town(畢尼地城)行政總監文瑞祥曾飽受裁員失業之若,慘成「容易受傷的中年」,但憑心裡一份「樂觀底」,來一下谷底反擊,終在「中年失業」問題中找到機遇。而樂活新中年創辦人楊銘賢縱然事業平順,自覺兜轉不得志,直到父親「被退休」,讓他體會少老的鬱悶,由此立下創業心志。他們以自身經歷說明,職途失意時只要心念一轉,或可變出機遇。
香港就業人口迎來「中老年海嘯」,在347萬勞動人口中,40至59歲者佔46.6%。中年人如何轉型再戰職場?僱主如何善用「少老」?文瑞祥和楊銘賢將分享就業招聘「逆齡」策略。
Buddy Town(畢尼地城)行政總監 文瑞祥:樂觀面對「中年失業」 變創業契機
這是一個「中佬」從哪裡跌倒、哪裡站起的故事,一切是由失業開始。「中年失業可怕嗎?可怕!就算事隔多年……現在想起仍覺痛苦!」文瑞祥戴著粗框眼鏡、頭髮三七分界,語氣總帶一份沉著。這位思考型熟男,談起當年失業打擊猶有餘悸,並說自己打工從沒一帆風順。大學畢業後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曾效力港資、日資、德資、美資企業,職途常變幻不定。「轉過10份工,卻沒一份做得長,最長4年,最短1年,便得再搵工。」
高山低谷 百感交集
每份工作,他自問盡心盡力做,但總敵不過「不可抗力」因素。「不是遭裁員,便遇公司架構重組,有年加入德國汽車廠當亞太區人力資源經理,豈料翌年總公司決定把整個亞太區分部裁掉,我工作一下便消失了。那時後生,加上經濟好,失業搵工都不難,而且新工薪酬待遇不俗。我有搵工運,但欠工作運,不似同屆同學可在公司待上十年八年,穩步升遷。」
事業真正難關,出現在40多歲的年頭,他其時在專上院校當人力資源部主管,遇上學校管理層人事變動,原本風平浪靜的日子,突然變得波濤洶湧。「我以合約制受僱,原先對續約頗有期望,儘管我把所有工作做到最好,奈何新校長要建立自己的新班底,我最終也未能續約,要離開自己喜歡的崗位。」人到中年遇失業,由高山走到低谷,百感交集。「經歷工作從有到無的沮喪,面對中年搵工的艱難,感覺前路不明的恐懼,不願接受、不承認、憤怒、徬徨,我都體會過,甚至有一刻懷疑,事業是否要就此告終。」
從「中年失業」再起步
當時是如何走出低谷重新起步?文瑞祥托一下眼鏡,笑著說,縱使他是個危機感較重的人,心裡仍保持一份「樂觀底」,支撐他繼續向前。「每天醒來,我從一些小事入手,盡量令自己保持積極,之後慢慢調整心態,探索一些以前沒想過的事,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我由失業變創業,迎來轉型的機緣。」
危與機本是一體兩面,有時心念一轉,眼前的路自會不同。文瑞祥正正從「中年失業」看到契機,以此為創業出發點。他稱,待業期間不時利用HR專長,義務助人修改履歷表,發現就業市場有不少中年人需要轉型,後來更與兩位相識的中年失業「同路人」,決心一試創業,成立社企Buddy Town(畢尼地城),冀以過來人身分,協助中年男女搵工轉型。「中年人求職轉型不易,他們承受的壓力與困難,我都經歷過,所以大家是『buddies』(夥伴)。」
創業以來,遇過不少失意中年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少是高級管理人、專業人士 ,雖然他們行業經驗各有不同,但多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很易因身分改變而失卻信心。他們想也沒想過,自己有天會突然失業,以為每天工作照樣忙個不停,職位便應該安穩,加上自身資歷深,覺得公司沒有自己不行,就算裁員也未輪到自己。但須知道,企業裁員重組多只『睇數』,不會考慮你個人因素。」
保持正面 莫以小而不為
正因沒有心理準備,打擊往往格外沉重。「所以先要盡量保持正面,撰寫履歷表和求職還是其次,我會給buddies一個建議—莫以小而不為,不妨試試從生活小事入手,多欣賞自己,可以是做好一趟家務、與家人談一回天,甚至享受一頓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可助你把焦點拉到正向一面,我當年也是這樣累積正能量。另外,趁有空做義工也是好事,說不定能令你得到啟發,像我昔日助人修改履歷表,無意中發現新的機會,助人最終得益是自己。」
文瑞祥說,如能保持信心、認真學習、抱開放態度,中年也可再次起步。
他強調,中年人搵工往往輸在心態,失敗數次便很易放棄。若能保持信心,求職足可「打高幾班波」。「不要以為HR是很科學化地揀人,他們很多時也是憑感覺請人,而你給人的感覺是發自內心,故能否通過面試、得到HR信任,往往在乎你心境如何。」
文瑞祥說,當理順情緒再起步,焦點不應只在於「搵工」。「修改CV、搜尋職位只能幫上一點點 ,反而一些深層問題更值得思考,像以前從事行業是否正走下坡?如是的話,再做類似工作會否很快又失業?若想轉型要否學新技能?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是甚麼?」
事業下半場最大成就
如想真正重新出發,不妨試試拋開固有想法。文瑞祥說,有些人當管理人多年,對於甚麼可行、甚麼不行,皆有很強主見,但這往往框住了自己。「如我,自問亦是個內向的人,一向認為自己個性只適合打工,但我嘗試開放自己,探索創業可能性,做許多從沒想過的事,如公開演講、建立社交媒體平台,如今我LinkedIn帳號有逾2萬個 direct connections,帶來事業轉機,當初完全意想不到。」他續說,有些buddies以開放心態學新技能,成功開創一番新事業,像高級行政人員轉換陪月事業跑道、工程師轉戰會計業等。
文瑞祥從失業到創業,現已走過8個年頭。早前慶祝8周年紀念,邀請一班buddies再次晚飯相會,大家昔日經歷種種困難,如今都付笑談中。「人到中年,很難在工作上結識知心友,而我能認識這班夥伴,沿路互相扶持,是我事業下半場最大成就。」
打工仔注意自身技能價值
文瑞祥脫離打工生涯,協助中年人轉型,令他對「事業發展」有另一番體會。「打工仔在公司的價值,若建基於你熟悉公司流程、規章、工序,當你一旦離開公司,這些東西未必再有市場價值。因此發展事業時,與其把焦點放在『公司』,不如專注發展自身技能,不是說要對公司不忠,而是著眼從工作中提升自身市場價值,爭取機會練就一些可轉移技能,成為日後求職本錢。」
另外,在工作中,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說不定那會成為轉型契機。「當年我在院校擔任人力資源部主管時,有機會發展新的業務單位,負責籌辦校外課程,為我創業奠下基石。另外,我亦為一些院校當兼職導師,教授管理課程。現在回想,這些經驗對我創業有莫大幫助。」
樂活新中年創辦人 楊銘賢:在「少老」中找到志業
楊銘賢昔日打工時,擁有一份令人豔羨的CV——科大工商管理畢業、唸過法律學位,人生第一份工是在銀行當管理見習生(MT),之後轉到上市公司繼續MT生涯,再考入政府任職行政主任。曾當企業明日之星,亦嘗過高薪鐵飯碗滋味,外人看來大好前途,他卻不覺自己飛黃騰達。「反而像兜兜轉轉、尋尋覓覓,仍未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我自問是個喜歡四處跑的人,不想把自己困在銀行分行或寫字樓,亦不愛受程序規章束縛,希望跳出框框。」
事業途上,曾遇過一些人,幹了大半輩子工作,卻是每天捱日子。「每次聽他們慨嘆工作難捱,我也會想,自己還未到30歲,難道要跟他們一樣,捱多30年麼?所以一直很想改變。」
父親「被退休」成轉捩點
事業轉捩點,是當年父親「被退休」,令他看見長者失業的鬱悶。「爸爸在出入口公司當文員,59歲那年突然被勒令提早退休。他本想再找文職來做,但失敗數次便放棄了。自從失去工作,他變得悶悶不樂,每朝到酒樓飲完茶,再去公園走一圈,之後便無所事事,回家對著四面牆,心情變得很差,後來更得了認知障礙症。」
楊銘賢稱,那時嘗試找些活動給父親參加,希望他生活有多點寄託,怎料一直找不著。「曾到長者中心和NGO詢問,發覺不少活動設年齡限制,只供65歲或以上長者報名,沒有甚麼好節目給爸爸。」後來得知朋友父母提早退休亦遇同樣境況,他再看一下統計資料,發現一個大問題。「50至60多歲的『新中年』都是嬰兒潮出生一代,在勞動人口中有百多萬人,假若他們失業或提早退休便沒事可幹,像爸爸一樣沒精打采,那豈非大件事了?」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
「其時我腦海閃出一個念頭:何不做一個網絡平台,為這群少老提供活動和工作機會?這樣連爸爸都可受惠。那刻我像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甚麼。」2014年,他決定辭去政府工作,創立社企「樂活新中年」。「當年漸多長者使用智能手機,而社企理念剛剛興起,我得到兩位IT界友人相助,建立『樂活新中年』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
社企自負盈虧,創業首兩年資金有限,公司只得他一人全職工作,後來以換股形式,邀得幾位「少老」猛將相助,擔任公司第一代要員。「他們都是剛退休人士,有公關大員、業務拓展主管、人力資源專家、零售管理人等,他們各在本行身經百戰,盡心盡力做實事,很多『好橋』都是他們為我想出來。」其後陸續拓展不同業務,找贊助商、舉辦各類活動,如健康講座、興趣班、旅行團等,得到不少少老捧場。「我們Facebook平台follower很快超過1萬人,九成是50歲以上人士,這是我們獨特的定位。」後來開拓就業服務,為少老們配對工作,楊銘賢說,許多少老是專業人士,縱橫金融、會計、工程、酒店等行業多年,即使學歷高且經驗老到,想成功求職卻不易,最大障礙是僱主偏見。「曾遇一位僱主,他一聽見中老年人求職,便不住搖頭說他們能力不行,可這位僱主本身也是中老年人呢。即使過了僱主一關,還要得部門主管同意,很多時主管抗拒聘用中年人,怕他們老氣橫秋,駕馭不來。」
為少老就業穿針引線
不過,也有僱主願意放下成見,一試少老的本事。「有些HR原本偏愛聘用後生仔,但發覺他們實在太jumpy,於是嘗試起用少老,發覺他們穩定又能幹,另眼相看。」
撮合少老和僱主,需花不少工夫為雙方好好協調。「如僱主能提供更大工作彈性,像把全職改為兼職,以至在家工作選項,可吸引更多優秀人選。至於少老則要提升數碼技能,像學會用ChatGPT,適應人工智能趨勢。若以往擔任管理高層,也得調整心態放下權威。這些都是雙方要協調的地方。」
這些年來協助不少少老重返職場,發覺他們工作往往追求意義,並非純粹為錢。「有位女士在上市公司當HR主管,退休後想重投職場,後來我們為她配對一家推動城市耕作的社企,安排她跟創辦人見面,結果雙方談得投契,她很認同該社企理念,認為工作很有意義。她現在每周工作2至3天,其餘時間學攝影、做運動,享受半退休人生。這正是我當年希望父親能有的生活。」
楊鉻賢說,少老工作穩定、有責任心,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員工。
談起父親,他放慢語速,說自己心有遺憾。「當年之所以創業,也是希望可幫助爸爸,但後來爸爸離世,未能如願。」最近他舉辦中樂交流活動,看見一位少老重現笑容,感觸良多。「他剛喪偶,看來有點落寞,但一站上台,重拾自己擅長的事,馬上變得忘我投入。他一手二胡技藝一絕,甚至可模仿馬匹嘶叫聲,令人嘆為觀止。」
創業10年來,為少老開啟事業下半場,也給自己重寫工作意義。「以前工作主要看人工,現在是希望盡自己力量,令少老生活豐盛一點,不再著眼自己搵多少錢。這就是我喜歡做的事。」
善用少老人力資源
隨著本港步向高齡社會,勞動人口亦正急速「少老化」。據統計處數據顯示,本港347萬勞動人口中,40至59歲者有近162萬人,佔整體46.6%,可預計未來10多年,這批勞動「高年級生」將陸續退下就業火線。如能協助他們重投職場,以另一形式繼續貢獻社會,不單有利經濟發展,也可助企業舒緩人手短缺。
楊銘賢指出,企業吸納中老年人就業,可考慮增加工作彈性,如把全職變為兼職崗位、提供在家工作選項,以至推行4天工作周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有些顧主或擔心在家工作影響效率,那其實是信任問題。就我所見,新中年多很有責任感,我們機構聘用好幾位兼職新中年,他們都是在家工作,且可自行調節工作時間,辦事效率亦非常好。」
此外,如想吸引優秀人才來投,也可在職銜上作出微調。「如聘請Administration Manager,不妨改為Administration Lead,因為少老們也許多年前已做過Manager職級,所以變一變職銜,或有助他們更易適應。」他呼籲企業提供平等機會,招聘先不要問年齡。「若少老資歷和技能符合要求,起碼也給予面試機會,說不定見完你會非常滿意。」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