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很努力去管理個人情緒,但都不成功,最近更被上司警告……」阿維前來中心求助,希望處理情緒管理的問題。
阿維說:「我一向知道自己是比較暴躁,亦知道要在工作場所控制一下情緒。但有時真的控制不住,便不自覺製造出一些聲響,如打字聲、拉抽屜聲等。同事若這時找我,我亦可能會用較差的表情和語氣回應。早前上司告訴我這些行為會影響工作表現,因同事有事也不敢來問我,從而影響大家工作進度和情緒。其實我明白上司意思,只是感到很沮喪,即使自己這麼努力,卻仍做不好情緒管理……」
管理情緒 不一定要改變情緒狀態
很多人像阿維一樣,以為管理情緒就等於要抑制情緒。當注意到自己憤怒、暴躁時,強行叫自己別生氣、要冷靜、不要發脾氣等,結果反而過分地壓抑情緒,可能會造成反彈或失控。其實情緒管理不只是「不要讓自己發脾氣」,當中也包括辨認個人情緒、感受當下情緒有多強烈、了解自己為何會有該情緒等,而這些方面並不包括要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
我們應容許自己有負面情緒,並進一步深入了解此情緒狀態。唯一要改變的是,避免有關情緒表達方式會干擾他人,同時讓自己好好把情緒疏導。例如個案中阿維集中精力忍著不發脾氣,結果卻不為意自己發出其他聲響。假若他能先了解自身情緒,例如「我知道自己現時很憤怒,感到整個人在發抖,因我花幾個晚上去構思的建議不被上司接納,讓我覺得自己很沒用,而上司對我的肯定很重要」,然後當有同事前來詢問事情時,大可告訴同事現在不太方便回應,稍後會主動找對方解答。
能當刻立即詳細解答同事當然是最好,但若然勉強自己也不會得到理想結果,那倒不如先容許自己有盛載情緒的空間,再在較適當的時間回答同事問題。其實懂得評估自己情緒狀態、為自己安排在合適時間做合適的事,亦是一種管理能力。
文:梁瑋瑩
香港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