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Tshangs dbyangs Rgya mtsho)曾寫過一首情詩,題為《不負如來不負卿》,詩曰:「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意思是說:我曾想過傾慕妳,會使我的修行盡毀;可是,又怕深入山中修行,卻誤了妳的深情。這世間,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既不辱佛祖,又不辜負伊人的深情!
倉央嘉措生於西元1683年3月1日,卒於西元1706年11月15日,為第六世達賴喇嘛,是藏族著名詩人,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為歷代達賴喇嘛中最富「傳奇色彩」人物!他所作的詩,為世人傳頌的情詩,也是他自己對愛的剖析。
他生性浪漫,由於15歲才剃髮出家,故早在出家以前,便已與很多女性談起戀愛,並延續到出家以後。他以詩自問:「世間安得雙全法?何況,是凡夫俗子。」他在詩中,表達出在世間確有抉擇的偉大勇氣,毫無所畏的承擔,及愛戀一個人的無盡深情!他為了自己所愛,近乎固執的勇往直前,不惜承擔世人罵名;但是,他為情愛的自由,亦不惜放棄和犧牲一切。毫無疑問地,倉央嘉措在詩中詮釋了對愛的抉擇。
他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情歌和情詩,也常常違反「格魯派」的戒律。雖然,他一直拒絕過守戒生活,但並不意味著,他被廢黜達賴喇嘛之位。他經常穿著俗人衣服,步行、騎馬或乘轎,離開布達拉宮。他還經常流連於各地花園、在拉薩街上過夜、喝著葡萄酒、唱著歌,並與女友們有著「風流關係」,倉央嘉措也因此落得「情僧」的名號。若給他現代的稱號,可說是個「不羈和尚」!他也經常離開布達拉宮,到野外比賽射箭。爾後,他退隱到布達拉宮北側懸崖的一個花園中靜修,放棄在1702年發表公眾演講的計劃,而這是作為他修煉的一部分。他在年輕時,開始學習哲學、詩歌、曆算,並拒絕成為沙彌。他喜歡飲酒,與男男女女結伴,並創作情歌......
觀倉央嘉措的生平事蹟,以及所創作的詩句,使筆者聯想到,現今有多少「痴情怨侶」,能像他一樣,對愛情灑脫!他們不是受情所困,以致茶飯不思、徹夜難眠;便是久而久之,患上抑鬱症(depression),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正常社交,嗚呼哀哉!當然,患上抑鬱症的成因,是相當複雜的,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受情困」或一時三刻所致。事實上,大部分抑鬱症患者,自小就承受多種傷痛經歷。譬如說,從兒時失去雙親、遭受虐待、缺乏關懷;到長大後,工作失意、失去伴侶等。這些長期累積下來的壓力,終使他們病發。此外,長期吸收一些「化學物質」所造成的毒性,亦是誘發抑鬱症的常見成因。其中,酗酒(alcoholism)是最常見例子。
哪有沒有方法,可抗衡或應對抑鬱症呢?那當然有啦!關鍵在於患者,能否「付諸行動、持之以恆」?以下建議,看官們不妨參詳,或告知所認識的患者:
「抑鬱」應對妙招
1. 每天記錄「三件好事」
每晚,不妨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以及其原因。這些好事,不必是升學就業、升職加薪、戀愛結婚等那樣的「大好事」;而是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因微小事情而確切感到幸福),例如讀到一本好書、聽到一堂好課、看了一套好電影、吃了一碟好餸菜、聽到別人一個好消息、在公交車上有人讓座、在電梯口有人幫忙擋門等。
2. 堅持運動
有研究指出,運動可減少焦慮、對抗抑鬱,故宜持之以恆!建議運動量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做少量運動有好處,愈多則愈好,如每周6天——4天1小時的「中等強度」、2天45分鐘的「高度強度」運動(這兩天不宜連續進行)。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有氧運動」的種類大致可分為以下3種:
(1)散步、慢步、快走,這類可邊做、甚至還能說話的輕鬆「有氧運動」。
(2)有氧舞蹈、游泳、快跑,這類會讓運動者本身喘氣的「有氧運動」。
(3)健身單車、籃球、網球、衝刺跑,這類較激烈性的「有氧運動」。
3. 收集「積極檔案」
不妨收集過去個人的「不錯紀錄」或稱「積極檔案」,放在當眼地方來提醒自己,如親朋好友照片、取得良好或優異成績、美好回憶、憧憬未來、嚮往地方;喜歡的藝術,如音樂、名畫、文玩(供賞玩或擺設用的器物)、書法、詩句等;欣賞的名人,如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從中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思維。
4. 拒絕「完美觀」
有一種人,心態上是「完美主義者」,對每件事都有很高期望;然後,在行動過程中,發現其不完美,產生挫敗感,便感到非常痛苦和絕望;這情況,稱之為「完美主義顧慮」(perfectionistic concerns)。另一種人,行動上是「完美主義者」,用行動去改善現有不完美,不斷地追求完美,如嚴格自律、高職業道德、精益生產等;這情況,稱之為「完美主義努力」(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
而所謂的「拒絕完美」,不是指不追求完美,而是指「不可終止對完美的追求,但切忌追求完美」,這正是「完美主義努力者」的體現和寫照!
看官們不妨試看,漢字中的「心」字,它的三個點,每一個都在向外跳動。人愈是想緊緊抓住的東西,往往愈快離己而去。人生中,凡事若能看淡一些,痛苦自然會減少。每個人都渴望保持清醒,期望心如明鏡,但人生何必過於清晰?不妨,考量以下所言:
做粥時,三分是米,七分是水;處事時,三分為自己,七分為他人;對朋友,三分要認真,七分要寬容;對家庭,三分是愛,七分是責任;閱讀文章時,三分在看,七分在品味;喝酒時,三分醉,七分醒。「三分」與「七分」——其實就是人生的一種「平衡」與「權衡」。
5. 保持笑容 建立積極情緒
現在,有很多人,不分男女、也喜歡「美容」——甚麼「去眼袋療程」,一時充斥於市,好不熱鬧!也許,不講不知,原來「多笑」除可為己建立積極情緒外,還有助「美容」,如《禮記.祭義》有云:「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見,婉容(和順的儀容),是來自於良好心態和心理素養!
事實上,用化妝來美容,也可分三個層次,即:
(1)三流化妝是「面上化妝」,掩蓋自己年齡或缺憾,為了「改變膚質」。
(2)二流化妝是「精神化妝」,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和營養,為了「改變體質」。
(3)一流化妝是「生命化妝」,多讀書、多思考、生活樂觀、心地善良、關懷別人,目的是「改變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正是這種體現!
說到底,「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成佛無需菩提葉,梧桐樹下亦參禪。」看官們不妨細想,這世上本來是沒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換言之,只要心中有風景,人生處處是美麗!又何需為某些人某些事而偏執?難為了自己,也苦了身邊人!看來,跟自己「和解」,才能「撥開雲霧,再見青天!」
文:蕭一龍博士 MH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務顧問
香港睦群助更生協會原創會副會長、現屆顧問
香港特區註冊社工(RSW,非執業)
drhenrysh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