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消費市場近年因為與大灣區融合,而面對強勁競爭,令很多商舖生意低迷。但筆者一直認為,與大灣區進一步融合,本質是一件好事。
當大灣區人口互相流動,彼此消費群也增大,只要每個城市能發揮其消費特性,是消費者的福氣之餘,商舖其實也應該是多了客源、多了生意才對。只是從此做生意要面對真材實料的競爭、具創意和滿足到客戶的性價比,這方面筆者有兩個小故事分享,希望大家可以輕鬆地思考一下。
樂觀心態克服經濟考驗
首先要分享的是,香港股市在9月11日至10月7日出現一個大升浪,恒指升幅近6,000點,無論最後價格有否回落都好,也象徵了香港是一個金融中心,因為撇除股價,有這回合增大的股票成交量和金額已是成就非凡!
筆者認為,年輕人在面對香港發展時,應要留意香港是否能守穩金融中心地位,若金融中心角色不變,還有就是「一國兩制」是否暢順運行,以上兩點將會是年輕人的成功密碼!
消費市場亦在這段時間出現一個神奇效果,當股市上升之後,很多高消費餐廳均難以訂位。不久之後,零售界亦公布了這段時間本港市民內部銷售零售額有可觀的上升,原來只要人們樂觀、社會能歌舞昇平,才是克服經濟考驗的良方。
品質管理成致勝之道
再分享另一個故事。筆者在3年前買入尖沙咀和銅鑼灣一些核心舖,買入後自然要將商舖出租,當時我幾乎拒絕一個出價普通的麵包店的offer(租賃要約),但小兒子無意中聽到我與太太商量有關事情,便立刻提醒我們說:「這是一個很出名的品牌,是港女打卡店(指年輕人喜愛去的地方)!」
於是筆者進一步了解這間新潮麵包店的經營理念,也讓我很欣賞,於是盡能力去配合,最後麵包店也取得成功,後來更成為「網紅店」,連內地人都知道香港有這間很好的麵包店。筆者在乘搭高鐵時,亦親眼多次見過內地人來港都會打包購買這間店的麵包,然後乘高鐵回家享用。
麵包店的成功,告訴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其價格儘管頗高,但店外仍長期「排長龍」,反映香港即使成本較大灣區其他地方高、售價亦較貴,只要我們在質素方面達到消費者期望,一樣可以成為生意絡繹不絕的商店。
以上亦證明年輕人也有優勝之處,儘管我們在理財及人生經驗方面較他們優勝,但他們在科技和新的市場觸覺上掌握得很好,令人感到欣慰。
最後,本文雖然提出很多希望,但正是這些能夠實踐的希望,令筆者在商界長期得以生存。在此分享,共勉之!
文:汪敦敬, MH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2005-2011、2024-2026)及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從事地產代理業40年以上,撰寫樓市評論文章3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