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想過見工面試或會用上1小時,跟僱主詳談自己的理念和心志?投身社福界,尤其當社工,須有一顆助人熱心,配合機構服務理念,實踐使命造福社群。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招募有志者加入團隊,正看重「以家為本」信念,因這不單是員工工作宗旨,亦為團隊守望相助的精神。家福會總幹事周淑琼和兩位前線社工分享工作如何體現「最緊要一家人」理念。
家福會總幹事周淑琼投身社福界多年,大學畢業由前線社工起步,再涉獵服務發展和行政管理工作。她說當初入行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去幫人,想法至今沒有變,儘管崗位角色不同,每天仍實行這理念。
周淑琼說,從事社會工作須以熱誠和理念為先。
助人心志成工作動力
「做社會服務工作,不是講市場佔有率,不是跑營業額,當然你要控制收支,否則難以維持,但核心理念是幫人,無論做casework、拓展服務以至管理,皆出於助人宗旨。若再進一步,則是透過服務改變社會制度,促進社會建立新機制,使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周淑琼說。
一顆助人心志,驅使她奔走基層角落,發現社會問題,支援無助的人。周淑琼入行早年曾效力不同社福機構,體會最深是做長者工作。「那時覺得長者服務很重要,可惠及很多人的未來,因為人人也會老去,若服務做得好,他朝自己老了亦可受惠。當年既負責casework,亦做外展服務,不時擺街站和『洗樓』,探訪有需要的長者。有些長者無依無靠,甚至過身後沒親人認領遺體,我和同事遂開展殯葬服務,代為辦理後事。有時辦喪禮沒親友出席,我們便代為完成儀式。」
家福會定期為員工舉辦各類培訓活動。
個人志向結合機構理念
當社工,個人滿懷熱誠志向,還要配合機構理念,令工作有更好的發揮。周淑琼說,事業途上遇過許多好上司,給她指導和鼓勵, 而任職機構的理念亦與個人志向一致, 助她不斷向前,這是事業發展重要一環。「機構理念不是離地抽象的東西,而是可體現於日常工作和服務之上。員工與機構有相同理念,自會更認同和肯定自身工作。」她在前線累積個案和外展經驗,其後從事服務發展和行政管理工作,去年加入家福會擔任總幹事。
「以家為本」的服務
周淑琼說,加入家福會,體驗最深是「以家為本」理念。「所謂『以家為本』,是指我們處理個案時,除了案主本身,也會考慮其家人,他的問題是否與家庭有關,對家庭有沒有影響,又或家庭對他有沒有支援,我們也會一一了解,故對我們來說,『家』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個人問題往往也是家的問題,以整個家庭為單位來考量,才能提供更適切服務。」
現時家福會設有40多個服務中心, 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綜合家庭服務、兒童服務、青少年服務、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等。「因此人才需求也頗多元化,青少年服務方面,我們在超過40間學校設有駐校社工;至於長者服務,除有長者鄰社中心外, 亦提供上門照顧服務,由社工、護士、照顧員、物理治療人員等照顧長者。」
招聘重理念
她表示,家福會招募人手,不只考慮學歷和經驗,亦看重應徵者個人志向,以聘請社工為例,面試往往花上1小時,以了解對方服務理念。「我們會深入傾談,了解他們為何有志加入家福會、如何在工作中實踐理念、如何看待家庭和家人,為的是揀選理念相近的同事加入團隊。」
在培訓課程中,邀請長者義工進行角色扮演,以豐富培訓內容。
為培訓員工融入機構理念,家福會制定一套「家福方程式」,以3個家庭價值和4個服務理念作為「以家為本」的要素。「除以動畫、短片及設計品等淺白方式讓同事掌握基本理念外,亦定期邀請大學講師教授員工如何把以家為本的理念應用到日常工作上,令同事講得出、做得到,並明白為何值得做,一同促進家庭福祉,建立互相關顧的社會。」
團隊「一家人」氣氛
此外,讓員工在機構感受「一家人」氣氛,也許是最貼身的「培訓」。周淑琼舉例說:「如同事家中有長者患病入院,需要臨時請假照料,他們不用擔心上司責備,同事定會提供支援。我們不鼓勵超時工作,讓同事下班可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同事遇突發事情,亦會互相守望,像去年世紀暴雨襲港,有員工家裡全屋水浸,同事見狀,下班自發到他家中協助清理。我們常說:『最緊要一家人』,我想,用這句話來表達我們的理念,最直接不過了。」
湯美娟說,協助長者居家安老,開心生活,工作充滿意義。
註冊社工(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 湯美娟:以家為本 打開溝通之門
說話常帶微笑的湯美娟,自言性格外向並有志從事對「人」的職業,於是大學修讀社會工作,後來選定長者服務方向,並於2020年加入家福會。「大學實習時做過長者支援工作,明白很多長者希望居家安老,而要令長者有尊嚴而開心地生活,社會不單要為他們提供支援,亦要顧及家中照顧者需要,而家福會『以家為本』的理念正切合這方向,故希望加入機構。」
日常在社區為長者提供不同服務,如個人照顧、護理、復康、護老者支援等。湯美娟稱,評估個案時,除了長者本身,亦會考慮整個家庭狀況,例如照顧能力、經濟負擔、子女是否在身邊等,本著「以家為本」去處理個案。「例如有位獨居婆婆,她早年做小販勞心勞力照顧家庭,年老後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照顧支援。她擔心拖累家人,常叮囑我們不要找她兒子。然而我們了解過後,知道其實子女很關心她,於是向她解釋,最後說服她向子女坦誠溝通,當子女了解婆婆病況後,更常回家探望和照顧她,婆婆也生活得更開心。這就是以家為本的重要性。」
了解家庭 建立互信
而她最難忘的個案,則是一位情緒激動的婆婆,常以極端方式去爭取她想要的東西。「她有時會表現得非常激動,初看似是情緒和行為問題,但深入了解下,發覺很大原因是來自家庭缺失,她長年無親無故,以至性格孤僻,對人不信任,容易激動。我認識婆婆約3年,嘗試用不同方法與她建立互信關係,或許她亦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尊重,彼此關係開始好轉,成功打開溝通之門。這提醒我,做評估時不要單就行為表現作判斷,需探究其背後原因,深入了解始能找出核心問題,提供適切協助。」
註冊社工(理財教育中心) 黃皓怡:理財是一家人的事
黃皓怡立志當社工服務長者,以至選擇加入家福會,這一切皆與她自身家庭經歷有關。「我自幼便由嫲嫲和婆婆輪流照顧帶大。她倆現在年過90了,健康狀況變差,婆婆更因跌倒受傷以致行動不便,家人多番討論應否安排她入住院舍,大家出現許多爭拗。正因家中經歷矛盾紛擾,我更明白支援長者的重要性。後來當我畢業求職,了解到家福會著重凝聚家庭及在社區支援長者,便希望加入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她語重心長說。
黃皓怡說,因自小由婆婆和嫲嫲照顧,長大後冀回報他們,亦希望幫助更多長者。
黃皓怡現時在家福會長者理財教育中心工作,她說長者理財教育是較新的服務,發展不逾1年,現時主要舉辦工作坊或課堂, 為長者講解正確理財觀念。
前線教育促進了解溝通
「很多長者說『我都冇錢不需要理財』。其實理財關鍵不在於貧富,而是知道如何用錢。長者理財範疇很廣,例如『少老』群組對資產管理有較清晰概念,我們會講解一些退休理財,如年金及保單逆按揭等內容。又如為老弱群組設立防騙主題,目前社會騙案層出不窮,要教長者如何避免墮入騙局。還有如訂立遺囑,讓長者了解可用甚麼途徑及由甚麼人去做,並與家人好好溝通。」
她稱長者理財是新課題,沒有既定框架,她不時落區接觸長者和照顧者,整合問題,針對不同對象找出主題,訂定相應服務,工作既有挑戰亦很有意義。
她強調,理財教育服務對象不只長者,還包括其家人,「尤其港人有句俗語『講錢傷感情』,有時老人家因突發情況需進醫院治療,或要入住安老院,家人往往因不知所措而引起爭拗。我們做的是前期教育服務,促進家人溝通,並讓他們知道社區有何支援,從而減少徬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