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來到年末入冬的季節,太平洋卻出現「四颱共舞」異象,8號風球在港高掛,同時響起氣候變化的警號。全球極端氣候現象頻生,減排減碳刻不容緩。香港已訂下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漸多行業加入減碳行列,而建築工程界早有一批「綠建」專才帶頭,在行內樹立一面環保旗幟,推動行業奔向綠色。
今期兩位受訪者正是當中佼佼者,其中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環保設計總監梁文傑,是本港綠色建築先驅,當年參與「零碳天地」項目設計,創立本港零碳建築典範;而奧雅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高級顧問黃綺婷則是工程界「綠領」新世代,當年由一位關注氣候變化的環保女生,搖身一變成為節能減排的推手。他倆均以「綠建」為使命,冀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欲知綠領事業有何機遇和挑戰,可聽聽他們分享工作經歷和心聲。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環保設計總監兼Behave首席行為分析師 梁文傑:好奇博學 建零碳未來
梁文傑戴著棕色圓框眼鏡、穿白色企領恤衫和灰色棉外套,說話字正腔圓、不疾不徐,語氣溫文像個學者。他是本港綠色建築先驅,現為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環保設計總監,兼任Behave的「首席行為分析師」。看見這個前衛的職銜,不禁好奇一問:為何著名環保建築師會變身「行為分析師」?建築與行為分析有何關係? 行為分析集大成
原來Behave為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創立的專屬研究機構,專門探索以人為本和面向未來的建築設計。梁文傑指出,無論建築或環保設計,皆講究環境與人的互動關係,故需了解人的行為。他舉了個生活化例子:「為何很多人去歐洲旅遊,喜歡坐在露天咖啡店享受悠然時光?這或因為那裡能觀看遊人的互動、可見綠意盎然的景色,甚或感受周遭建築物的親切感覺,這些都涉及人的感官和行為,具有人文科學的基礎。」
梁文傑說,建築以人為本不是口號,而是結合科學實證方法,營造舒適幸福的環境。
他指出,環保建築包含數大要素,除了減碳和應對氣候變化、保育自然環境、促進循環經濟,還要關顧用者的「wellbeing」,不單關心人們生理體感,亦關注心理健康。「因此我戴上『行為分析師』這一頂帽子,冀以科學實證方法,從人文生活角度,研究一個怎樣的建築布局,更能營造舒適和幸福的感覺。」
梁文傑說,Behave團隊集合各路專才,既有建築師,亦有行為學家、科學家等。「有些成員精於AI應用,有些研究建築物通風和景觀。我們更有位博士同事,專研視覺和情緒的關係,分析社區景觀有哪些元素可為人們帶來正面情緒反應。建築以人為本不是口號,我們希望在設計初期,已可融合種種研究數據,例如量度人們能看見的植物比例、自然景觀、體感等,從而為設計增添幸福感。」
THEi柴灣校舍加入多項可持續發展元素,如南北朝向、交叉通風布局、遮陽裝置、高節能系統等。
環保設計的engage與互動
他強調,建築和環保設計不單結合跨學科知識,更講求溝通、協作、互動。「我們要了解用者需要,但不是單向地滿足訴求,而是以engage方式跟他們一起商討,為建築物創建更佳設計和用法。若用者喜歡這個設計,了解背後理念,自然會好好使用,並互動享受其中。」
他當年主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柴灣校舍的設計,便是一個engage和互動的環保建築案例。梁文傑說,設計校舍時,他和團隊與學校師生一起討論,從而以「環境友好型學習空間」為設計導向,再配合科學和行為實證數據,把風向、日照、體感、自然景觀、學生學習需要等元素,融入校園設計中。團隊最終決定採用雙塔樓設計,使向海一方開揚通風,並將夏季自然風引入校舍。而雙塔樓每層各有綠化庭院,營造師生交流空間,並可令綠化空間垂直向上延伸,構成「摩天綠化」的校園。該項目獲得香港綠建環評「鉑金級」綠色建築評級,並獲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亞太區綠色建築領袖大獎2020」中「可持續設計與表現領袖獎—公用建築」殊榮。
跨界別好奇心
梁文傑入行多年,曾主理眾多著名建築項目,問他事業成功要素是甚麼,他笑言好奇心是一切的基礎。「你要對身邊事物保持好奇,以開放包容心態,每天學習新知識。其實,建築本身就是一門跨界別學科,涉獵甚廣,從空間分析、設計方法、屋宇結構、機電系統、AI科技、人文歷史,以至環保和生物多樣性,皆要不斷探究,綜合所學,應用於設計之中。」
他當年從港大建築系畢業後入行,經過3年實戰,取得註冊建築師資格,因希望進一步探索「綠建」未來,毅然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環保建築及環境設計,學成後回港,再累積了10年建築設計和研究經驗,然後在2008年加入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擔任環保設計總監黃錦星的副手,其後黃於2012年獲邀加入政府出任環境局局長,梁文傑遂升任環保設計總監一職。他說:「我們事務所副主席呂慶耀認為,建築不止是美觀實用的設計,還要為環境帶來貢獻。我們早在2000年將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納入事務所『DNA』之中,2006年成立專責可持續設計部門,更於2019年成為全國首間建築師事務所加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
建造業零碳天地採用錐形和長形設計,能增加室內空氣流動和採光,並減少建築物吸收太陽熱量。
建設「零碳天地」最難忘
多年來,事務所設計的眾多建築地標皆融入綠色建築元素,梁文傑身為環保設計總監亦參與其中,為多個項目提供綠色建築方案,當中最難忘項目是「建造業零碳天地」。「它是香港第一座零碳建築,之前沒人做過,這項目最能體現跨界別合作,團隊集合建築設計、工程、園境等專業人士,從設計、建造、園境、水系統、能源應用等方面,均加入許多低碳指標。我們要在15個月內完成設計和興建,所以工作也別具挑戰。」
項目另一特色,是開闢一片2,000平方米都市原生林,當中種植大量原生樹,為野生物種提供食物和棲息地。「在設計中加入原生林,是較後期的想法,但大家覺得很值得做,於是我和項目園境師,特地請教樹木生態專家詹志勇教授,並得他義務相助,提供許多寶貴建議。其後我們加緊修改設計,令這片都市原生林得以誕生。」
梁文傑(中)早前出席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香港綠色建築週2024」,以「『未來就緒』的綠建都市設計」為題,解構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突破界限打造可持續建築,實現淨零排放。
從環保設計、人文科學,再到行為分析,建築的深綠世界,知識多樣無窮,但目標堅定一致。「初入行時,我曾問自己為何要當建築師,後來到英國深造,踏上環保設計之路,我慢慢找到了答案。對我來說,建築設計就是環保設計,環保設計就是建築設計。每天工作總想達成一些目標使命,而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出謀獻策,正是我喜歡做的事。我相信事在人為,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
奧雅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高級顧問 黃綺婷:環保女生 變身工程「綠領」專才
黃綺婷名片上印有一個特別的職銜—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高級顧問,單看字面或難了解她實際工作是甚麼,只想到她是個關注環保的人。原來她修讀的學科確與環保有關,當年因聽見北極熊瀕危、地球生態響警號,所以大學選修了環境科學。「那時常聽到,北極熊快因全球暖化而絕種、極端氣候會釀成環境災難,於是想從科學角度探究箇中原因,為生態環保出一分力。」 環保女生變工程「綠領」
在學時,她除了關注北極熊安危,亦探究氣候變化與海洋生態和候鳥遷徙的關係,且不時到海外考察做實驗。畢業後則走進一個陌生的領域,毅然投身工程界,逐步變身行內的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專家。
黃綺婷說從事可持續發展顧問,需不斷學習,結合環保與工程知識。
到底氣候變化與建築工程何干?黃綺婷笑言:「其實答案並不複雜,你我在日常生活也可觀察到。像去年世紀暴雨襲港,不少建築物嚴重水浸,正是極端氣候所致。若想避免災害,我們可運用專業分析與研究,計算出在極端氣候下,降雨量會引致的預警水位程度,然後制定各種預防措施,如為建築物架設合適高度的擋水板,加以防範。」
分析氣候對建築物的影響,只屬她工作一小部分,作為行內「綠領」分子,日常會接觸各類工程,並為項目引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從建築物設計階段,我們便以顧問角色參與其中,提供各種建議,如『風火水電』節能方案、選用環保建築物料,以至為建築物申請環保認證。我們亦協助各行業制定減排策略,實現碳中和目標,故此工作範疇很廣闊,所需掌握知識亦非常多。」
闖工程界 入行遇考驗
回想當年闖進工程界,開闢綠色事業跑道,過程一點不容易。她畢業後加入工程公司當助理環境主任,再轉到跨國工程顧問公司從事綠色建築顧問,約8年前加入奧雅納(ARUP)任職可持續發展工程師。她坦言,初入行時面對頗大挑戰,她雖熟悉環境科學,卻沒有工程底子,工作倍感吃力。
「有一片段我至今仍清楚記得,有次單人匹馬到客戶公司開會,眼見在座都是建築師、測量師、機電工程師,他們年紀比我大很多。會議期間,他們說了很多工程術語,並追問我工序能否符合環保認證要求,當中有些問題確實要查證,不能馬上給出答案,對方卻以質疑口吻說:『你還要回去找資料麼?你不是專業的嗎?』對經驗尚淺的我來說,那是一次頗難捱的會議。」
黃綺婷曾參與多項大型綠色建築,當中包括The Henderson。(The Henderson © Arup)
小小挫折可沒把她嚇倒,反激起她的學習鬥心。「正因為面對過這些挑戰,使我更加確定持續進修極重要,所以不論綠色建築,抑或『風火水電』工程知識,以至能源管理及ESG分析,我都不斷去吸收,以便跟各方夥伴合作時,可達致有效溝通。」本科修讀環境科學的她,先後進修屋宇設備工程碩士及智能建築物技術與管理碩士,並取得英國特許工程師、註冊建築調試師、註冊能源管理師等資格。「感覺自己進修一直沒停過,分分秒秒都在學習。」
環保是眾人的事
她後來加入奧雅納任職可持續發展工程師,逐步晉升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高級顧問,過往曾參與多個大型綠色建築項目,如AIRSIDE、The Henderson、太古坊一座等,另亦協助不同行業推動可持續發展。「有次為內地製衣廠商擔任減排顧問,我一路從上海走到東莞,共視察了11間廠房,與廠長和工人交流,了解生產流程和設備運作,從而制定節能減排方案,例如利用『熱交換器』把要排放的熱水循環再用。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到,當顧問不是單向地提供建議,而是要與各持分者好好溝通,大家一起討論研究,眾人合力方能促進環保。」
每天上班致力助客戶減碳,下班回家仍堅持節能,在公在私也是個環保分子。「我在家會做好垃圾分類,但因家樓下沒有回收箱,故先要把已分類垃圾放在家裡,待周末和家人拿到『綠在區區』回收。另外,雖然我夏天會開冷氣,但不會全晚開著,頂多下班後回家開一會,臨睡前便把它關掉,這樣既省了電費,亦促進環保。」
開展綠色事業兩要點
隨著本港訂下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社會各行業將需求更多綠領人才。獲選為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建領菁的黃綺婷,早前出席該會舉辦的「香港綠色建築週2024」,與公眾分享綠建知識和事業發展。她認為,如有志入行發展,有兩點頗為重要。
黃綺婷早前參加「香港綠色建築週2024」活動,講解綠色工程事業發展。
1. 持續學習:一些與氣候變化和ESG相關的指引不時在變,身為顧問,任何時候也應留意最新動向,並透過持續進修,緊貼世界大趨勢,才可為客戶提供合適減碳方案。展望未來建築發展焦點,將落在智能建築上,所以綠領專才宜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此外,也可透過進修考取行內資歷,如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綠建專才」(BEAM Pro)和「綠建通才」(BEAM Affiliate)資格等。
2. 良好溝通能力:綠色建築工程和諮詢服務是個講究溝通的行業,顧問無論是面對客戶、建築師、工程師或其他合作夥伴,都要透過溝通協商,才可為項目制定可持續發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