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樂齡生活」是每位長者的心願,為讓本地銀髮族活出健康愉快的退休生活,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與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於今年首季開始推行為期3年的社區慈善體育項目「賽馬會老友運動計劃 — 體適能樂活耆園」,為居住在房協轄下出租屋邨及屋苑的居民,提供體適能評估和訓練服務。計劃至今,已惠及房協轄下10個出租屋邨及屋苑,接近1,500位長者居民接受計劃提供的體適能服務。計劃將陸續與其他非政府機構合作,為更多長者建立樂活人生。
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早前舉行「賽馬會老友運動計劃 — 體適能樂活耆園」開展禮暨「樂齡智能健體」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一同分享樂齡智能健體趨勢及發展長者健體運動的建議。現場更設有長者電玩遊戲示範及試玩環節,讓嘉賓跟著教練一邊做運動,一邊玩遊戲鬥搶包山等,盡享樂齡科技遊戲帶來的樂趣。
同場的「樂齡智能健體」研討會邀請了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余秀鳳教授及香港房屋協會總經理(社區及長者服務)黃小紅,一起暢談樂齡智能健體的新趨勢,並分享發展長者健體運動的建議。
以科技突破長者健體推廣「樽頸位」
黃永森博士分享關於「樂齡智能健體新里程 — 讓科技來突破長者健體推廣的『樽頸位』」。他指出:「世界衞生組織建議長者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的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但根據2023年全港社區體質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四成60至79歲受訪長者未能達到世衞的體能活動量標準。同一調查報告亦顯示,超過三成60至79歲受訪長者身體質量指數達到超重及肥胖級別,而中央肥胖的比率更超過四成。以上數據反映推動長者健體工作刻不容緩。」
黃博士續指:「對60至79歲男士而言,步行及行山是他們較喜愛的健體活動類型;而60至79歲女士則偏愛步行、瑜伽、伸展、太極及八段錦。從活動類型來看,長者健體運動類別多年來無甚變化,這是推動長者健體的其中一個『樽頸位』。加上有接近四成受訪長者表示,天氣因素阻礙他們參與體能活動,成為另一『樽頸位』。」
(圖左起)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博士、香港房屋協會總經理(社區及長者服務)黃小紅、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總經理(體育)麥偉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余秀鳳教授、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執委會副主席韓思思博士。
縱然如此,黃博士認為可借助智能科技突破上述「樽頸位」。在智能科技的協助下,可解決裝備及場地兩大障礙,長者只需透過虛擬方式,便能隨意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同時增加體驗及樂趣。此外,智能科技亦能超越天氣的局限,只需一個室內空間,便能隨時嘗試新穎的運動,十分方便。加上科技能將健體訓練遊戲化,一改健體訓練單調及沉悶形象,使運動體驗變得有趣好玩。運動與休閒娛樂結連,有助活化社區康體發展,尤以長幼最為受惠。」
提升社區樂齡健體 有助促進老年人健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余秀鳳教授於會上分享關於「如何提升社區樂齡健體訓練服務的成效」。她指出:「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早前為『體適能樂活耆園』的先導項目『賽馬會耆跡再現健體計劃』進行項目成效評估,該計劃於後疫情下鼓勵長者在家持續進行健體運動,分階段向居住於房協轄下約20個出租屋邨及屋苑的年長居民免費派發『家居健體禮盒』,並於部分出租屋邨舉辦健體訓練班。團隊更特別為部分參與到戶訓練班之長者進行『行為矯正』(Behaviour Modification),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
「賽馬會耆跡再現健體計劃」大約有850至1,000名長者參與成效評估研究,結果顯示:
.81.2%健體訓練班的參與者表示對體能活動的參與度有所提升。
.71.3%收到健體禮盒的長者表示對體能活動的參與度有所增加。
.82.9%參與「行為矯正」的長者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體能活動水平。
.71.2%健體訓練班的參與者功能指標有所提高,包括平衡力、力量和體能。
.82.3%參與「行為矯正」的長者,主觀身體和健康狀況有所改善。
.70.2%參與「行為矯正」之長者的社會表示心理狀況有所改善,即焦慮和憂鬱程度降低和/或更積極參與社交生活。
在示範環節中,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即場指導嘉賓試玩「長者電玩」。
余教授表示:「項目成效評估結果顯示,無論在中心或家居執行活動,健體設備、運動指導和健康行為培訓等,都可對長者的健康產生積極效益。因此,在社區層面制訂具針對性的干預策略,有助於促進長者健康,從而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
樂齡運動增加長者與社區的聯繫
香港房屋協會總經理(社區及長者服務)黃小紅分享關於「建立健康社區:運動習慣與社交聯繫的協同效應」。黃表示長者在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上,往往知易行難,但藉著推動鄰里互助,並結合樂齡運動,他們可以「儲健康、儲朋友和儲興趣」。
她分享一位居民透過參與計劃而轉變的成功例子說:「健體訓練班在屋邨的樓層舉行,成功吸引本來性格較為被動和沉默的男性長者參與,當他首次到『樂齡閣』接觸健體遊戲後,更加強他做運動的持續性。在參加計劃的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左鄰右里,及後成為義工導師,協助指導鄰里做運動,並探訪關懷邨內獨居長者,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長者參與計劃。他亦與其他鄰里自發組織男士運動小組,協助在邨內舉行樓層運動活動,致力向區內長者推廣建立健康、活躍的生活模式。」
由此可見,計劃不但成功推動長者建立個人的運動習慣,而且藉運動作為介入點,建立互助互信的鄰里關係,增加長者與社區的聯繫,有助建構一個健康和活躍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