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影《破.地獄》引發熱烈討論,觸動人們對生死與親情的反思外,也讓殯儀業這一鮮少觸及的領域進入公眾視野。電影中對遺體處理流程的描述,讓筆者聯想到智慧管理技術在殯儀業的實際應用,尤其是RFID(無線射頻辨識技術)的潛力。
早在2000年代,香港醫管局便已將RFID技術引入殮房管理流程。每具遺體均配有RFID手帶,職員只需掃描手帶即可核實身分,避免因人手操作而導致錯誤。同時,出入口感應器自動監控遺體的進出,亦大幅提升操作的準確性。
然而,殯儀館對RFID技術的採用相對滯後。直至2022年,東華三院旗下的3家殯儀館才全面引入RFID系統,以杜絕往發生的領錯遺體等悲劇事件。這技術的成功應用,顯示其在高度精細化管理中的價值,但RFID的應用潛力遠不止於此。筆者於早幾回的篇章曾說明過RFID早已在其他行業廣泛使用,特別是在集團式連鎖零售與物流領域。
前文回顧:【盤點機械人有效解決零售業補貨難題】
延伸閱讀:Barcode VS RFID的存在值?
RFID技術已在零售、物流等行業廣泛使用,但在中小企業中的普及程度依然偏低,按筆者個人分析主要源於以下幾個誤解和顧慮:
1. 成本迷思:不少企業認為RFID需要高昂的設備投資,而忽略了其實可根據需求進行定制化應用。
2. 短期效益:中小企業偏向於能夠直接提升收入或削減成本的技術,對RFID的長遠效益缺乏認知。
3. 經驗與信心不足:部分供應商欠缺RFID技術深度,導致早期推廣階段出現多次失敗案例,令中小企業更加卻步。
事實上,RFID技術靈活且具經濟效益,尤其適合重複性高、數據準確度要求高的行業,例如制服管理,洗衣公司或制服供應商可透過RFID快速點算物品,提升運營效率並降低人工成本;另外,在租賃行業亦可用於追蹤租借設備或工具,增強資產透明度並提升管理效率。
其實要促進RFID在中小企中的應用,筆者相信市場教育與政策支持是必須的,可多透過成功案例分享和專業指導,幫助企業了解RFID的靈活性及長期價值,以消除他們誤解;另可降低採用門檻,如推廣「租賃」或「按需付費」方案,讓企業以較低成本體驗RFID效益。政府則可強化技術補助計劃,如透過創科基金為中小企引入RFID提供資助,加速行業智慧化升級。
RFID不再是一項大企業專利,也能成為中小企提效增值的好幫手。從殯儀業到其他傳統行業,智慧科技的應用潛力仍有待挖掘。
文:謝小江(Nelson)
Million Tech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
萬碧發展有限公司於1987年成立,為香港第一代資訊及科技初創企業,憑藉創新的商業頭腦,令公司成為自動識別行業的市場領導者。Nelson積累了30多年的經驗,與時並進,近年研發標籤機械人,為業界提供自動化印貼標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