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經營的祥益地產公布去年12月人均開單宗數是4宗,同時報章亦報導持牌地產代理總人數截至同期有3.84萬人,平均每7名持牌代理只簽得1宗成交!我們的成績令同業難以置信,但卻無從質疑,只知道我們公司與別不同。到底是如何不同?容筆者在此交待一下,本文亦非聘請廣告,因筆者要推廣的是社會企業責任,更以此成為企業結構的重心和核心。
早在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說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筆者當時心想私人公司也可以做社會企業,於是決定將公司「社會企業化」。我們首先全面加入不同地區的社會福利組織和社福界,並在20多項社區項目的不同範疇都有直接參與或捐款,例如參與「清潔惠社群」計劃,提供就業機會予家務助理及令區內長者得到清潔服務;於大學成立「汪敦敬獎學金」;贊助「鄰舍團年飯」招待社區長者及基層家庭;捐贈月餅予獨居長者或有需要人士;贊助照顧者欣賞《媽媽的神奇小子》電影;以及長期支持和贊助少年警訊。在之後的10多年來,祥益亦全面聘請失業的再培訓人士,更將這個招聘概念帶入商會,後來我加入了再培訓局成為委員,也因此而得到榮譽勳章。
另外,地產代理是僧多粥少的行業,行內往往是7至12人開一單,原因是行業盛行「人海戰術」。筆者認為,人海戰術是犧牲員工利益去滿足企業,因此我想打造一間「無人食白果」(即人人有單開)的公司。在市場部署上,對手人多舖多,自然良莠不齊,我們則選擇位置佳和客量較多的「龍頭舖」,令我們的舖網比對手優勝,便可用這些客量去分配資源,以用較少的營業員去分享一樣的資源,也就是人人都有足夠的開單機會。
舉個實例,很多大行的「龍頭舖」都坐20、30人,但我們只坐3至5人,在資源上突破僧多粥少的情況,最後當然可以做到「無白果」,並長期做到人均成交4單左右。在「人人開到單」的情況下,員工收入就能達到一個「橄欖型」的分配結構,而不是貧富懸殊的「金字塔型」了!
文:汪敦敬, MH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2005-2011、2024-2026)及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從事地產代理業40年以上,撰寫樓市評論文章3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