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一丹,騰訊創始人之一、「互聯網公益教父」、一丹獎創辦人。他事業帶著傳奇色彩,1998年與夥伴創立騰訊,擔任首席行政官,2013年毅然從高峰退下來,及後創辦一丹獎,全身推動教育。他相信教育不單造就了他,更可改變世界,助更多人踏上成功路。他早前到香港都會大學演講,在「都大講堂」與校長林群聲教授對談,以「教育改變世界」為題分享事業人生經歷和推動普及教育理念,以及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期許。今期Recruit節錄對談精彩內容,與讀者分享。
從騰訊首席行政官 到教育慈善家
陳一丹當年與馬化騰等一起創辦騰訊公司,並出任首席行政官,而到了2013年,他宣布退休,數年後成立一丹獎,變身教育慈善家。他在與林群聲教授的對談中,細述事業轉向的因由。
林群聲教授:當年事業如日方中,為何毅然從商界退下來,全身投入教育?是甚麼令你有這樣巨大的轉變?
陳一丹博士:
1998年,我們5位夥伴,大家約是27、28歲,共同創立了騰訊,那都是我們大學畢業後「第二份工」。幸運地,我們捉緊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而到2013年,我宣布卸任退休,在交棒之後,我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日後要做甚麼事情。

而早在騰訊時,我便參與教育工作。2007年,騰訊成立中國首個由互聯網企業發起的慈善基金會,我一直帶領這公益平台,直到2021年才交棒。當年我們做了很多教育項目,每個項目身體力行認真做,受惠者多,影響深遠。但我們放眼一看,發覺教育的需要實在太多,要更多人一起參與,畢竟教育工作無止境,故我一直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到2013年,我3月退休,5月有天在日記中寫下一句話─「願望: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和國籍限制的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這願望在2016年付諸實行,經團隊努力,成立一丹獎推動教育工作,直到今天。

陳一丹博士說, 教育能改變世界,將教育放在首位,就是將社會和經濟進步放在首位。
我認為,社會要進步,歸根究柢必須靠教育。這一觀點,從我們與維特根斯坦人口和全球人力資本中心所做的研究報告中得到實證,報告揭示教育在經濟發展中起關鍵作用,人們獲取知識後會更進步,從而促進經濟發展,而人的長壽跟財富沒直接關係,反而和教育有直接聯繫,這便解答了教育和經濟發展「雞與蛋」的問題,只要先做好教育,長壽健康與經濟繁榮便隨之而來。
「不識字教育家」的啟迪
陳一丹2016年設立的一丹獎,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教育獎項之一。他如此熱衷推動教育,原來是受一位「不識字的教育家」薰陶。
林群聲教授:從你的話中,我能聽出你很重視教育,且對它有一份堅持。這跟你人生經歷有關嗎?是甚麼令你如此關注教育?
陳一丹博士:
這與我成長背景有關。我對教育第一個感性的認知,是來自祖母。我嫲嫲不識字,在農村帶大我爸爸,栽培他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所以我一出生,命運便改變了,我在城市長大,並由祖母帶大。

陳一丹博士(中)與都大校董會主席黃天祥博士工程師(左)及校長林群聲教授(右)合照。
對我來說,嫲嫲是個不識字的教育家,她是個很慈祥的人,而且熱心助人,她一言一行、對別人的關愛,都是出自真心。她的人格深深感染了我。她重視教育的價值,但不會催促我讀書,我小時在家溫習,她會在一旁默默看著我,或送一顆烚雞蛋給我吃,給我溫暖和鼓勵。這是我的家庭教育,對我影響至深。
而讓我對教育有更深刻體會,產生理性認識,是在騰訊上市數年後,我開始思考和探索人生意義,並有系統地學習中國儒、釋、道文化,深入了解當中的社會、倫理、數術,以至大自然和宇宙學說,皆是導人向善。我發現每一派學說的代表人物,本身都是社會教育家,這深刻的影響了我,深覺推動教育可成為畢生志願。
難關天天有
無論開展哪一項事業,總不會一帆風順,克服困難阻礙是必經考驗。這亦是對談的其中一個話題。
林群聲教授:當年開展互聯網事業,繼而創辦一丹獎,事業成功背後有否遇過難關與挑戰?
陳一丹博士:
困難天天有,到今時今日也有,但如你視之為成長和學習過程,難關可成為你人生的滋養。以舉辦一丹獎為例,我們把獎項總部設在香港,而且心裡堅定,這一定不會改變,但2019年受社會事件影響,我們要改變頒獎方式,到得獎者的國家頒獎,這改動既是挑戰,但也有所得著。

陳一丹博士拜訪Fazle Hasan Abed爵士創辦的跨社區資源建設組織(BRAC)。
那年我們到了孟加拉,頒獎給Fazle Hasan Abed爵士,他一直視教育為關鍵變革動力,並創辦跨社區資源建設組織(BRAC)。他在改善數百萬名亞洲和非洲邊緣社區及災後重建地區居民的生活上,發揮舉足輕重作用。而BRAC在孟加拉、坦桑尼亞和烏干達成立逾1,400間兒童早期發展中心,惠及近4萬名1至5歲幼童。
這位教育家得悉自己獲獎時仍然健在,但當我們到當地頒獎時卻已離世,他的家屬代為領獎時十分激動,我特意到他墳前鞠躬。另在新冠疫情期間,受防疫工作所限,許多人不能出席頒獎禮,包括得獎者,但我們決定在網上繼續辦下去,因每頒一個獎項,得獎教育家便得以推進教育項目,令更多人受惠。
擁抱AI
AI人工智能來勢洶洶,令人既有期待,又有疑懼。院校、行業以至個人應如何面對AI衝擊,是各方關心的問題,亦是這次對談的焦點。
林群聲教授:進入AI時代,科技對教育和就業正產生哪些巨大轉變?從院校以至在職人士,應如何迎接科技應變?
陳一丹博士:
我們正身處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是以AI為代表的智能時代,尤其ChatGPT出現後帶來顛覆性轉變。過去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在廿年間迅速發展,把社會裡各個「點」打通,從而帶來革新,就如寄信共有3個點—寄信人、郵局、收信人,你用電郵便可打通三者,將他們連接起來。至於發展電子商務的概念亦大致如此。然而信息化卻沒打通教育系統所有「點」,因教育體系是自第二次工業革命建立而成,百多年來與職業發展緊密連結,且持份者眾多,如學生、家長、學校,所有人都包括在內,故難有重大轉變。但在AI智能時代卻有機會帶來突破,這是未來關注重點。
現時教育體系擁抱AI科技,一般有3種模式,第一種是課堂以外的應用,例如用AI協助寫作和編輯;第二種是學校課程內的應用,以AI制訂個人化學習方案;第三種是以IT作為備課、改作業和評核工具。就我所見,第一和第三種應用,是AI衝著學校而來。而第二種則是學校主動向AI奔過去,當中我看過一個例子,就是武漢理工大學,把AI應用到全校中,處於領先水平。校內設有百多個智慧型教室,課室黑板是一個終端機,連接各種多媒體平台,一堂課下來,系統可自動生成一個學習報告,讓老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另外,大學所有教學管理、評估、建設、財務、保安等,皆實行人工智能化,有齊各種動態數據。
至於我們個人又應如何面對AI?須知道,科技定必解放生產力,我們定要擁抱它,有人會謀定而後動,有些則會馬上擁抱,例如一丹獎其中一位得獎者物理學家Carl Wieman便是後者,他創立 PhET互動模擬平台,讓學生在遊戲和探索中學習科學知識和做實驗。後來平台更應用AI翻譯成不同語言,而今平台各種互動模擬已被使用逾 11 億次。

BRAC設立「遊戲實驗室」為兒童提供優質學習方案。
我建議大家可因應自身步伐來迎接AI,令自己進步之餘,也感受箇中樂趣。我有一位同事,他本身是語言學家,經常用上3套不同AI系統作為助手,協助他訓練語言模型。有次他把一個非常複雜的文本交給AI助手,要求它們為文本分段並用雙語注音,結果首兩個助手都達不到要求,到用上第三個時,AI助手竟回覆他:「哎呀,你其餘兩個助手都幫不上忙,怪不得你這麼失望!」接著它迅即完成所有工作,而叫同事嘖嘖稱奇的,不是它能達成任務,而是竟可如此人性化地幽他一默。我們須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所以要有敬畏之心,保持開放,無論教育、體育、文化等,多與世界交流。
一丹獎
一丹獎願景為「以教育提升人類福祉」,而一丹獎基金會是一家國際慈善基金會,透過一丹獎及其教育家網絡,支持教育理念發展及實踐,尤其是能正面影響生命及社會的項目。
一丹獎由兩個相輔相成的獎項組成,包括「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授予對教育研究和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或不超過3位的團隊代表。得獎者或團隊會獲頒 3,000 萬港元獎金,其中一半為支持教育研究或項目發展的資金,旨在幫助得獎者進一步擴大其工作規模,讓世界各地更多人受惠。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