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畢業季節,畢業生們都正摩拳擦掌,積極部署搵工,企業亦開始物色應屆新血。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份工作便找到好工,可為事業長遠發展打開方便之門。但畢業生作為就業新貴,要如何確認行業和職位「啱自己」呢?在搵工過程中,遇到「兩難」局面該如何處理?專家們又會建議甚麼搵工策略?
市場上有千行百業,華生職場顧問董事兼資深培訓專家孫立民博士認為,一份真正「啱自己」的好工,要符合以下5個條件(按重要性的次序排列):

1.配合個人興趣
能配合個人興趣和價值觀的工作,才能令你體驗工作意義,並保持熱誠及不會輕言放棄。
2.行業前景樂觀
行業及公司發展前景明朗,能吸引不同投資者,也為你提供樂觀的事業發展前景。
3.具備技能優勢
能配合個人性格和技能優勢,如性格外向的人從事市場銷售工作的表現會優於內向者。
4.良好薪酬待遇
如有家庭經濟負擔或儲蓄計劃,薪酬待遇亦是衡量「啱自己」條件之一。
5.地區交通便利
如居所跟公司距離較遠,每天動輒花兩小時以上交通往來,加上高昂交通費用,也是一大考慮。

孫博士表示,畢業生應趁年輕去「搏」自己最感興趣、最有熱誠的範疇,不論工作、運動或表演等都可以,別浪費人生黃金歲月。
4個畢業生搵工的「兩難」
畢業生初投身社會,面對行業、公司、職位、薪酬等選擇,容易陷入「兩難」局面而不知如何抉擇,不妨看看以下孫博士分析:
本科VS興趣
Katherine:修讀中文系,家人期待她從事教學事業,但她想從事文字寫作工作。
孫博士:宜向個人興趣出發。當日選修本科可能取決於DSE分數而非個人興趣,如本科不屬個人興趣範圍,便不用考慮本科相關行業;如本科屬個人興趣,便可學以致用,比其他人更有優勢。
公營機構VS商業公司
Yuki修讀社會學,找文職工作時得知類似職位在公營機構的起薪點較商業機構為高,因而考慮是否應加入公營機構。
孫博士:不少畢業生因起薪點較高而忽視個人興趣及長遠事業發展計劃。事實上,部分公營機構的文職工作經驗,未必能跟商業機構的類似職位看齊,因兩者工作關連性不高;而在公營機構累積的工作經驗對日後轉投商業機構亦未必有優勢,畢業生要多加考慮。假如畢業生計劃工作一至兩年後重返校園修讀全職學位課程,公營機構所提供的薪酬則有助快速儲蓄。

大公司VS細公司
Kenneth修讀工商管理,想投身市場銷售行列,面對規模大小不一的公司,不知如何是好。
孫博士:公司規模大與小各有各好。大公司讓人見識整個行業的運作流程,認識到大公司的監察、人事管理、晉升制度,可以接觸大客戶,工作經歷較為多元化,不過在大公司要面對劇烈競爭,晉升機會未必多,人事相處也較複雜。至於細公司的人事相處則較簡單,只要表現良好,較易取得老闆信任和器重,「上位」機會較大,亦由於員工人數少,所負責的工作範疇多,雖較辛苦,但學習機會和成就感也較高,不過細公司的業務發展可能因一時的資金周轉不靈而顯得不穩定。
工作繁忙VS「佛系」生活
Ivan修讀工程學,身邊好友都是「佛系」青年,對事業沒大野心,而他自己也不想因工作繁忙而無法平衡生活。
孫博士:追求生活平衡並不等於「佛系」生活。工作與生活平衡取決於生活上有多元化的體驗和發展,即是在工作以外,還有社交、娛樂、運動等,建議畢業生將頭兩至三年視為事業上「搏殺」的日子,加速個人成長助「上位」,並將工作以外的生活夢想大計延後一下。

畢業生搵工策略
愈早愈好
最理想是完成考試或遞交論文後便開始,皆因所有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都在同一時期湧出就業市場搵工,愈早起步找到「筍工」的機會也愈高。
事前「起底」
要對心儀公司和職位進行「起底」,如瀏覽公司網站了解業務發展資訊狀況,又如上網搜尋公司的發展、文化、職位要求等評價,既為準備面試,亦可了解公司和職位是否適合自己。
先窄後闊
意思是先鎖定一、兩個能配合個人興趣與強項的目標行業,如求職兩、三個月仍未有回音或聘書的話,才擴闊目標行業的選項。
準備推薦信
雖未有工作經驗,也可邀請過去參加不同活動的負責人為你撰寫推薦信,如校隊教練、義工服務機構負責人等,令你比其他應徵者更為優勝。

小心3個「中伏」位
1.職銜名不副實
有些公司會以Vice President、Executive等看似高級的職位作招徠,但對應徵者的學歷及工作經驗要求卻不多,又未能清晰說明職責,這些職位或對畢業生累積經驗沒多少幫助。
2.攞料公司
有些公司面試時會向應徵者查問一些與求職面試不太相關的問題,如家庭收入、同屆同學是否已找到工作等,這些公司可能是做市場調查,而不是提供實質的職位空缺。
3.注意僱傭合約
市場上有些大企業會透過中介公司進行招聘,畢業生要留意僱傭合約是由大企業或中介公司發出,即是說哪一間公司才是你的僱主,因將來出現勞資糾紛時,畢業生可能要向中介公司而不是大企業追討。

專家分享:選錯科唔緊要 最緊要入啱行!
想找到適合工作,第一步是按個人興趣與強項來鎖定目標行業及職位。性格外向、喜歡與人溝通的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程衞強(Victor),大學時修讀工商管理,期望畢業後投身人力資源管理(HR)界別,因以為HR工作就是「不斷與人聊天」,但在學期間卻令他深深了解到HR工作需要處理大量文件,跟他想像的有出入。當他發現可能選錯科後,便深入分析個人興趣和強項,最終投身與HR相關的培訓範疇。

Victor指出,選對事業路能讓人從每天工作中獲得成功感,並持續在同一行業及職位上發展,而不虛度光陰。
當確立事業路向,Victor畢業後便將在大學二年級時創辦一間專為中小學提供補習和課外活動等課程的公司轉為做企業培訓;及至2017年,他成為註冊心理學家,所涉獵的培訓範疇更見廣泛。「現時有一半從事企業培訓,如領導才能、管理智慧、溝通技巧、心態訓練等;另一半是為公共機構、社福機構、學校等提供教師、社工、家長訓練,也會為患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兒童提供心理治療。」
按性格搵工 發揮強項
Victor選對事業路,主因之一是不強迫自己改變性格。「近年流行MBTI性格測試,不論『I人』(內向)或『E人』(外向),都各有優缺點。有些人不喜歡缺點而強迫自己改變,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與其強迫自己改變性格,倒不如盡力發揮個人強項。性格並沒好壞之分,而根據性格特性去尋找工作,可在工作上獲得更大成功感。」

對於即將投身就業市場的畢業生,Victor有以下建議:「第一,先了解個人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從而審視所選擇的行業及職位能否配合,令自己賺取收入之餘,也為個人成長及社會發展帶來貢獻。如暫時未有清晰路向,可聯絡校內就業輔導顧問,通過客觀工具進行評估,加上他們曾協助不少畢業生尋找路向,定可為你提供實質建議。第二,不要對不同職位作出橫向比較,例如見到別人賺大錢很風光,便選擇該職位,因你不知別人風光背後付出了多少,才賺到那些回報。第三,可跟導師(mentor)或同輩建立人際關係網絡,從而獲得不同行業資訊,以作為選擇行業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