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是2004年,香港剛捱過經濟最差的日子,在經歷多年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疫情後,大病初癒,我輩小型企業感覺有如劫後重生。正想大展拳腳之時,卻要面對市場壟斷者的強烈攻勢。筆者毅然決定全面投入再培訓計劃,除了回饋社會之外,亦是商業戰爭中的一步「奇兵」。
仍記得當年安排再培訓人士在會議室等待面試的時候,秘書Fiona走入辦公室並擔憂地問:「汪生,你覺得這班人可以幫到手嗎?」那時的再培訓人士普遍較年長和剛失業,人生充滿悲情與徬徨。我當時微笑回應:「我給機會社會,社會亦給我一些機會!『天生我才必有用』,他們亦有其才能,我們盡量運用吧!」
其時,同業正以「人海戰術」搶佔剛復興的市場,它的利害不是以多欺少,而是「抽乾」市場上的人力資源,令對手在缺乏「兵源」下,自然萎縮於無形,還牽起「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競爭。因在人海戰術下,行內有「五魔咒」(或「六魔咒」)的主管制度,即是每組旗下一定要有5人(或6人),如人數不夠,仍會「除五」去計算平均override的拆賬分成,不夠人的組別等同大減人工。
如此一來,同業首要任務是「搶夠人」。即使分行坐滿人時仍要搶,於是其他代理行的「掃地僧」都被搶去成為「大將軍」。筆者公司便曾有位清潔員工,離職後竟做了同業的分行主管。縱然面對這些事,筆者覺得仍要堅守原則,我們公司的發展正好反映不用人海戰術也一樣可以成長。
當時我們需要奇兵突出,發現可以「用人之短」—轉數慢的人會較忠誠、信心不夠的人會較謹慎。一群人之中,總有一些口才較好的,亦有一些特別勤力的,如何把他們編成一個團隊、有共同理念和原則,這就是「管理的藝術」。至於如何訓練年長的再培訓人士成為市場精英?這個過程很有意義,未來筆者會作更多分享。
文:汪敦敬, MH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2005-2011、2024-2026)及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從事地產代理業40年以上,撰寫樓市評論文章3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