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上有一種常見而被低估的心理現象,名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患者即使客觀上具備優秀學歷、經驗或成就,內心卻始終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目前獲得成就只是幸運,並擔心「有朝一日會被拆穿」。他們常見的內心對白包括「其實我唔係咁叻,只係時機好啫」、「唔好俾人發現我根本唔識」等,甚至對外在讚賞感到不安與羞愧。
誰較容易出現冒牌者症候群呢?研究指出,下列群組較易受此困擾:
.表現優異者,尤其在學業或工作上持續獲得肯定的人;
.完美主義者,總認為不夠完美就不值得被肯定;
.家庭背景或階級流動中首位晉身某領域者(如第一代大學生);
.創作人及專業人士,因標準愈高、要求愈多,愈容易懷疑自己能力。
這些人表面看來自信且成功,內心卻承受極大壓力。他們不是不夠好,而是太在乎是否「夠好」,以致無法接納自身優點和價值,那該如何面對和處理?
1.識別腦海中的懷疑聲音
當懷疑自己能力的念頭浮現時,不妨停下來問自己:「我有實際證據支持這種想法嗎?還是只是內心的臆測?」
2.整理自己的成就與努力
將曾經完成的項目、獲得的回饋與讚賞記錄下來,這些事實能成為日後自我懷疑時的心理支援。
3.停止無謂比較
他人表現並非你的衡量標準,每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表與成長節奏,你所看見的可能只是他人展示出來的光鮮片段,其背後的努力與困難未必可見。
4.學會接納讚賞
當他人向你表示欣賞,不必急於否認或謙虛地歸因於運氣,不妨試著說:「謝謝你留意到我的努力」,肯定自己亦是專業的一種表現。
5.練習自我接納
毋須完美才值得被肯定,即使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仍有不足之處,也不等於「騙人」。真正的專業,是在持續精進之中,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冒牌者症候群來自過高標準與對失敗的恐懼,當我們願意正視這份內在懷疑、學習與之共處,甚至從中提煉出前進的力量,那麼「懷疑」就不再是絆腳石,而是一道提醒我們更認真對待自己的門檻。你並不是「冒牌者」,只是對自己有要求、有責任感的人。真正的成長,是在接受不安之中繼續堅持前行。
文:程衞強
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會),現時主要從事培訓及顧問工作,並提供心理相關服務,同時亦為大學客席講師及營運不同生意的斜槓族人。
電郵:victor.wk.chi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