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筆之時,人們都在討論中國戰機「殲-10C」的超視距卓越能力。其實,人生和商場都如戰場,一間企業面對生存和發展專業時,亦講求「視野」。用時下語言來說,是需要有足夠「視距」,而「超視距」也就是肉眼看不到的時空。
在這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年代,任何企業能發展得好,是由於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視距」。長遠發展下來,能否保持「視距」優勢,則是企業生存之道!無論戰爭大局或街邊排隊的大排檔都一樣,成敗在於是否找到合適「視距」,或能否保持「視距」優勢而不變質!
筆者從事地產代理43年,並在1989年創立「祥益」這個品牌。當時我想行專業路線,公司也在數年間成為屯門區內的「小強」。1993至1995年間,因樓市日益興旺,全港最大的行家都幾乎進駐本來屬偏遠地方的屯門,確是有「千軍萬馬來相見」之勢。行家急速增加,區內成交亦急增,當時地產代理高手如雲,大行的打法是企業化之餘,亦是比現在更高頻率的競爭隊伍,再配合「挖角」等手段,我們這地區「小強」如何自處?
以小勝大的秘訣
筆者當時決定重新訓練一班年輕人,以更高的專業水準抗衡大行。有一次,筆者望著對面行家的門面、搭著一個年輕同事的膊頭,問:「你認為我們有甚麼比他們優勝?」他一時想不到,於是筆者再問一個問題作引導:「你覺得我們可否做一些事情,比對手更幫到消費者?」他恍然大悟並回答說:「給予客戶最多的選擇!」他想一想後,又說:「提供最好的樓盤給客戶選擇!」
沒錯,這就是「市場比拼」。筆者跟他說:「如果你遇著一個同樣關切客戶利益的營業員,的確是有技術與經驗的那個營業員贏面較大!但如果對手只想著『開單』,而不是想給予客戶最好的,就算有再好的技術,我認為能給客戶最多選擇與雕琢最好樓盤的代理,贏面一定不會低!」這就是當時我們以小勝大的「超視距」!
這方向我們一直沿用至今,筆者認為保持這個原則,是最有利的戰略之道,尤其遇上我們狀態不好、開單失準的時候,往往在這方面修正就可回復。在同一空間和大公司競爭其實有很多種方法,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和對客戶最有利。筆者十分高興且感到自豪的是,我可以將這個理論概念轉為現實,並能養活我們公司上下員工及其家庭!
文:汪敦敬, MH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2005-2011、2024-2026)及祥益地產代理有限公司總裁,從事地產代理業40年以上,撰寫樓市評論文章3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