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筆者參與了聖公會聖十架小學舉辦的「人工智能幸福校園」分享會,一起探討AI機械人如何為教育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這場活動展示了機械人在教學輔助與校園互動的創新應用,讓我們思考如何將尖端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教育夥伴。
校園日常的智慧轉型
我們公司原本專注於餐飲配送與物流運輸領域,卻因一次與學校的對話,而意外地踏入教育科技領域。當時,有一所學校向我們提出請求說:「能否用你們的運輸機械人來運送iPad?」深入了解後發現,採用iPad教學的學校面臨嚴重的效率問題——每節課之後,教師需花費寶貴時間手動回收和重新分配設備,嚴重影響教學流暢度。這個需求讓我們意識到,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潛力遠超想像。
隨著進一步的校園考察,也揭示更多需求痛點。在疫後新常態下,校園清潔面臨人力短缺與人力成本高漲的雙重壓力。當校方詢問:「你們的技術能否應用於清潔工作?」我們又發現現有的清潔機械人技術正是最佳解決方案——它能24小時無間斷工作,更能透過智能巡邏系統實現比人力更全面的環境監控,這些實例均生動展現科技如何實際改善教育環境。
ESG與AI完美結合 因材施教的智能夥伴
在當前ESG永續發展熱潮中,校園機械人意外成為最鮮活的環保教材——這些機械人運作時無需開啟冷氣或額外照明,直接解決校園能源消耗的兩大來源。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減碳實踐,遠比課本上的理論,更能讓學生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將抽象概念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具體體驗。

同時,該校的梁兆棠校監在分享會上指出,不同年齡層學生與機械人的互動模式呈現鮮明差異:低年級學生偏愛與伴讀機械人進行語言遊戲,中年級學生則熱衷向導賞機械人提出各種創意問題,這種差異正揭示教育機械人的多元價值——它們不但是學習輔助工具,更是教師了解學生需求的寶貴窗口。
透過分析學生與機械人的互動數據,教師能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難點、情緒變化與思維發展,特別對內向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而言,機械人提供了一個零壓力的表達管道。當多位學生反映相似的學習困難時,這些數據更可幫助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擁抱人機協作的教育未來,「機械人不會取代人類,但會取代不懂運用AI的人」這句話能準確描繪未來的教育圖景。在校園中,AI與機械人並非取代教師的角色,而是成為提升教學效能的得力助手。當教育界擁抱科技變革,我們並非放棄傳統,而是在為下一代裝備數位時代的關鍵能力,這既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更是推動教育進步的絕佳契機。

文:王嘉敏(Jazzy)
托寶智能方案(Tobot Solution)行政總裁兼創辦人,IT界中少有女性企業家,以「與機械人共同美好生活」為核心理念,專門為客戶提供機械人應用的顧問諮詢及客製化方案,更提倡要與機械人建立「不或缺.不取替」的共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