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筆者由80年代的社工,因職業興趣轉移而轉換「職場跑道」——成為90年代的地產代理,由最初級的地產營業員(Property Negotiator),做至九龍區的「區頭」,成為當時行業的高管。後來,又因受「97金融風暴」的影響,地產代理生意下滑,以致轉投「官方機構」,從事舊樓收購、住戶安置等工作......
自此,筆者深感只打一份工,生活缺乏保障——心想,人有一對手,為何只幹一份工?再者,個人也受早年接受社工教育的薰陶,相信人的潛能無限,只要提供適當機會和訓練,便可身兼一職至數職,於是便毅然作出職場大「翻新」和「轉型」——日間上班、晚上到大學講學;在公餘或周末時,則進修工商管理碩士(MBA)。
結果,勤奮地用了3年時間成為「千禧碩士」,同時累積了幾年講學經驗,奠定日後在教育界,成就「百變教育人」的基礎;以至日後開創企管諮詢與企業培訓等業務,並考取「國家檢定企業培訓師」資歷,成為真正認可(並非自吹自擂)的專業企業培訓師。凡此種種,皆是有規劃和按步做相關的「邏輯連結」,發揮職場上最大效用,並非因「一時興起」而為!
筆者引述以上個人經歷,是想借此回應今時今日坊間所談及的「斜槓族」,應怎樣自持?怎樣才能在不同的專業領域或職場跑道上適當地轉型,把個人才能發揮到極致?以此「拋磚引玉」,讓有關人士或看官們,作一反思!
哪何謂「斜槓族」?它與「自由工作者」有何分別?要具備甚麼條件才能勝任?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斜槓族」是指「多重職業,英語稱為Slashie;又另稱作『斜棟族、斜槓青年、Slash族、彈性就業人士』等。該概念始自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及諮詢師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的暢銷書《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Life Success)》」。它是一種工作態度,因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工作模式,而選擇有「多重職業」及「身分」的生活。他們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會以斜槓符號「/」(Slash)來區分多種工作,例如:student/writer/singer/Youtuber等,因此又被稱為「斜槓族」。
當社會上,一個人的事業可從其工作上的活動,辨認出其僱傭或專業,「斜槓族」取的是一種「多重事業」路向——一種興起於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的趨勢。這些具有「多重事業」的人,可能同時擔任兩份或以上的專業工作;又或在某一行業得到相當成就時,轉往另一行業發展。換句話說,「斜槓族」實際上不限於年輕人,也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在這資訊爆破、AI盛行的年代,「斜槓族」可能是職場上另一穩打穩紮的出路。譬如說,他們如能善用「數位工具」與「平台」,如:LinkedIn、自媒體、線上課程等,則在這數位時代,也許能殺出一條「血路」!至於它與「自由工作者」,又有何分別呢?
所謂「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是指一些獨立接工作、沒有僱主的人,他們一般是以「項目形式」(project-based)來接工作;至於「斜槓族」(或稱為slasher),則多數是身兼幾份不同行業工作。例如他/她可能同時是「攝影師/美容師」,以及「攝影班/美容班導師」等,能夠成為freelancer或slasher,一般都有一些獨特技能來「行走江湖」,譬如擅長寫作或擅於某種樂器,所以不少freelancer或slasher都是媒體工作者、作家、設計師、攝影師、鋼琴老師等......很多人認為,他們有「自由自在」的好處,但同時亦要承受薪金不穩定的風險!
哪要具備甚麼條件,才能勝任「斜槓族」?
(1)具備「多重職業」能力
能夠同時從事多個職業或副業,甚至專業,並有效管理時間和精力。
(2)具備「時間管理」技巧
具備良好的時間規劃能力,能在不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3)具備「靈活變通」特性
能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與工作需求,並隨時調整工作重心。
(4)具備「自我推廣」能力
能有效地向他人展現或介紹自己的多重身分,並建立個人品牌。
(5)具備「持續學習」意願
能對新知識和新技能保持開放態度,願意不斷學習和增值。
(6)具備「財務管理」能力
能妥善管理來自不同工作的收入,並應對可能的收入不穩定。
(7)具備「人際網絡」拓展
能建立廣泛的人脈關係,以便在不同領域中獲取工作機會和資源。
說到底,無論是從事單一工作,抑或是多種身分的多元工作,在職者或斜槓族必先要清楚和了解個人的志趣與生活所需,以至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才能在崗位上發光發亮、發揮所長,達致預期工作成效。如王符的《潛夫論》有云:「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的《傳習錄》亦云:「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前一句的意思是:「傑出之人不講究表面光彩,有德之士致力於實實在在的行動。」至於後一句,則解作「名譽和內涵彼此對立,人若更重視實際作為,對外在名聲的執著自然減少。」深明此理者想必知曉,在注重包裝行銷的時代,「務實」正正提醒人們回歸本質——無論是個人修養,抑或是處事作為,皆須以實質內涵為根基,而非僅經營表象人設!
文:蕭一龍博士 MH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會務顧問
文學博士(DLitt)
工管博士(DBA)
卓越教授獎(EIMT)
drhenrysh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