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我每天這麼努力是在做甚麼呢?」、「我很想改變現狀,但不知怎樣做。」、「每天日日如是,無力感很重。」你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嗎?
進入職場,亦即開啟人生另一個階段,許多人開始感受到工作與生活上的壓力,甚至會質疑是否選對職場跑道、過去所作出的努力是否值得、人生目標到底是甚麼?人們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壓力和焦慮。本文將從生活例子和數個小改變,讓你的生活慢慢變得不一樣。
1.記錄感受並反思
有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許多人到了30至40歲的階段,會經歷職場瓶頸、家庭責任增加、身體狀況變化等挑戰,這時候先停下腳步,誠實地面對自己目前的狀態很重要。例如35歲的張女士是一位人力資源部經理,每天「朝八晚十」工作,直到收到工人姐姐傳來幼小女兒能夠站著走路的短片時,才驚覺自己過於習慣以工作為先,錯過與女兒相處的機會。她不禁鼻子一酸,首次致電輔導熱線傾訴。
在情緒過後,輔導員鼓勵張女士定期預留30分鐘至1小時,讓自己沉澱思考,或是放空休息,並記錄目前的生活狀態和感受,如問自己「我現在快樂嗎?為甚麼?」、列出你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如家庭、有健康體魄、不愁衣食、自由等),然後評估目前生活是否與這些價值觀一致。
2. 設定小目標
人生目標不必是宏大難達的夢想,反而愈具體愈容易實現,幸福感也愈容易累積。以一小步逐步推進,讓目標成為生活的推動力。研究顯示,曬太陽約10至20分鐘,不僅讓人感到愉快,亦可改善健康。同時,保持適當的社交連繫,亦能帶來正面影響。我們不必勉強自己立刻改變,反而應將大目標分拆成可執行的小目標去完成,例如︰
.將「我要健康」設定為「在午飯後散步10至20分鐘」。
.將「多陪屋企人」設定為「每周與家人看一集電視劇」。
.將「我的想法要正面一點」設定為「嘗試每天記下3件小確幸」。
3. 培養工作以外版圖
許多人會選擇持續進修專業知識和技能,以提升職場競爭力。試想像我們是一塊完整的薄餅,我們能夠選擇如何劃分每塊的大小,當中代表「工作」的一塊有機會愈放愈大,甚至把「個人」也模糊掉。因此,如我們能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技能或領域,亦可能為我們在工作以外帶來成就感,更可擴闊社交圈子。
離開校園後,我們便踏入充滿挑戰與機會的階段。當走到30、40歲之後,我們不妨抽空讓自己停下來,重新審視人生目標,再一步一步地設定小目標、培養興趣和重視健康,讓自己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平衡,活出更有意義和幸福的人生。
現在就開始透過簡單方法,找到生活方向吧!
文:林穎彤 註冊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 全人專業服務
曾於精神復康機構、長者及青少年界別服務,擅長以心理學角度舉辦與精神健康、壓力和情緒管理相關的工作坊及小組活動。對象包括成年人、長者和青少年。
網址:www.wellness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