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天參加飯聚,坐在右側的陌生人問我:「你最近忙些甚麼?」
「打網球啊。」我沒有想太多就老實作答。
「原來你已經退休,真爽!」他也是本能反應。我心裡很想解釋,卻不知從何說起,空氣瞬間凝固。他見我沒說話,3秒後便別過頭去,跟右方的人聊天去了。
社交場合就是這樣,兩個陌生人好聊與否,看眼緣、看話題、看口才,甚至看頭銜和外表。他對我的回應沒興趣是正常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網球迷。年輕的他看我是中年人,以為我已經「上岸」也不足為奇。
老實人如我常常以為,面對別人的提問,必須有問必答,絕無謊言。誠實不是錯,只是效果欠理想,要不造成冷場,要不長篇大論吐出一盤流水帳—誰真的有興趣知道我每天「蠟燭兩頭燒」的細節呢?一句「最近忙甚麼?」是對方發球讓我接球的開場白而已。我不是主張巧言令色,但有沒有更適合的回應方式,好讓氣氛和洽,話題得以延續?
要懂「見人說人話」
既然每個聊天對象都不同,宜先嘗試了解對方背景,評估哪些話題比較適合,而不是一個答案走天涯。幽默地說,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如可再來一次,我會察覺對方是未滿三十、穿西裝的書生型上班族。他明顯處於事業拼搏期,可能對職涯發展、投資理財、最新手機型號或旅遊資訊較有興趣。與其說打網球,不如說「我在Recruit寫職場專欄」,問他可有一些業內見聞可以分享?
如果身旁是一位老當益壯的長輩,保健養生、旅遊都是好話題。「我40歲後才意識健康寶貴,所以每周打網球,見你腰板挺直精神抖擻,你玩甚麼運動?」如果他答「高爾夫球」,即使我對此一無所知,也可以乘機了解:「我覺得高爾夫球很難,上手有何竅門?要去哪兒找教練?」
現實裡,當網球夥伴好奇我的職業,明知他們不是文青,從不看書又不了解出版業,與其說寫作然後被問「寫甚麼類型文章」、「出過甚麼書」、「版稅如何計算」、「是否能養活自己」一大串,不如簡單說「我是廣告配音員」,直接拿出手機給他們看YouTube上的電視廣告作品。
I型人克服「破冰」挑戰
上述3個情境中,我說的寫專欄、打網球和廣告配音都是事實,並無造假。我沒有說謊,只是因應對象不同而截取不同的材料作答。
溫馨提示,政治、宗教、愛情都是社交禁忌。八公八婆就愛問人月薪多少、結婚沒有、住哪區、房子是買是租等等,既失禮又讓場面尷尬。對陌生人好奇是人之常情,你大可在心裡猜度十萬個可能,但切忌開口向對方求證。
對內向的I型人來說,在社交場合跟陌生人破冰是很大挑戰。首先,不要跟那些外向的E型人相比,不擅辭令的我們永遠做不到他們那種言笑晏晏,八面玲瓏。我們要走另一條路,既然做不到侃侃而談,那就多觀察、多聆聽、多提問。你一言我一語,有來有往,話匣子就一直打開。
文:黃擎天
商科腦,文青心,貓型人格,喜歡微觀生活,研究人性,以文字自勉勉人。前半生涉足出版、廣告和廣播業,實現寫作和旅遊夢想。後半生要更愛自己,時間留為己用,及早完成「餘生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