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會穴」之名出自《針灸甲乙經》,百:百脈,百骸;會:朝會,會合,交會。該穴居於身體最高點,百脈、百骸皆仰察朝會,如天之北辰、北極也。
頭部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百會穴更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其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會元針灸學》說:「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也就是說,百會穴是人體諸多穴位的交會處。
在人體的12條經絡中,有6條都彙集於百會穴,分別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它們都和有「陽脈之海」之稱的督脈相交匯。道家稱百會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通過刺激百會穴,可調動人體百脈,一穴通全身,一竅通而百竅通。
百會穴的位置及功效
百會穴於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雙耳尖直上,交於頭頂正中督脈處,也就是頭頂正中心找凹陷處取穴,按壓有脹痛感。百會穴具有升清陽、降濁氣的作用,具體功效如下:
腸道調理:對便秘、痔瘡等腸道疾病有顯著療效
清熱退燒:可有效清除虛熱,緩解發熱症狀
鼻部疾病:適用於鼻塞、鼻炎等病症
頭髮養護:有助防止脫髮,促進白髮轉黑和頭髮生長
臟腑調節:對胃、肝、心等臟腑均有良好調理作用
提神醒腦:可使人聚精會神,是守護腦部健康的重要穴位
百會穴的臨床相關應用
百會穴如同昆侖祖山,有百脈朝宗之勢,是治療頭部各種神志疾病的關鍵穴位,因此有「一身之宗,百神之會」的說法,其日常臨床可用於調治多種疾病和不適症狀,如:
1.腦部疾病(頭痛、頭重腳輕)
2.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低血壓)
3.神經系統疾病(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眩暈、驚悸、健忘、屍厥、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
4.五官科疾病(耳鳴、鼻塞)
5.肛腸疾病(脫肛、痔疾)
6.婦科疾病(子宮脫垂)
7.消化系統疾病(泄瀉、肚脹)
8.泌尿系統疾病(遺尿)
9.內耳疾病(美尼爾氏綜合症)、精神疾病等
百會穴具體應用操作方法
拍打法:力度適中,避免重力拍打,速度盡量與自身心率保持一致,建議採用邊走邊拍方式。若行走速度、拍打速度與心跳速度同步,即為「三合一拍法」;或採用左右手交替拍打方式,拍打前先揉按半分鐘太陽穴效果更佳。其判斷效果可觀察尿液顏色,若小便變黃則說明有效;同時,可順帶拍打髮際,尤其對有痛點部位多拍,有助保持手腳靈活,還能清虛火。
刮拭法:使用刮痧板進行刮拭,力度可適當加重。每次操作建議持續20分鐘以上。
木梳法:用木梳全頭梳理;或指梳法。梳千次以上。
百會穴是諸陽之首,陰陽轉化的關鍵節點,可使會陰及三焦能量上行,起升清降濁作用,促進舌尖疏通,使細胞內瘀滯物質轉化為胞外能量,從而生津生苔,對治療各種傳染病有一定效果。百會穴亦為諸陽之會,對於久病體弱、陽氣下陷的患者,艾灸百會穴可提升陽氣;針灸百會穴則常用於治療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還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臟器脫垂病症。
因百會穴是個極為特殊的地方,不可重刺激,否則會導致經脈受損,氣血流動不暢,出現頭痛、頭暈等不適症狀,應以輕揉、輕拍為主,其玄妙之處就在於輕刺激。大道至簡,生命健康無小事,一起來試試看吧!
文:葉丹博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床中心及中藥房中醫臨床資深講師/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