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所屬慈善團體「全城街馬」剛換上新董事會成員,當中集合了富有社福、商業、體育、會計及法律界經驗人士,想必有一番新氣象。適逢政府也換屆,與筆者有關的體育界又是否會有一番新思維呢?
體育這回事,本應是全民發展。遠古的農業社會,人人勞動,生活上天然運動出汗。可是現代人常出入冷氣地方,且有汽車代步,若不是刻意做運動,城市人可過「無汗生活」,卻導致疾病年輕化、壓力提升。
尤其疫情下的限聚令讓更多人足不出戶,閒在家中更是理所當然。很多調查都發現,學童和成人在疫情期間的體能和體重問題更趨嚴重。「德智體群美」的五育中,體育的重要性除是令人身心健康,亦可培養體育精神、尊重別人、正面樂觀、不輕言放棄的抗逆力,也可讓你學懂做人處事、學會如何面對生活上的挑戰。
現時體育發展問題
可是「體育界精英制」已經是多年的發展策略,由學校開始有校隊制,如你不是運動精英,那在校接觸運動的機會就剩每星期的體育堂。除運動尖子可進入港隊,或運動較強的入讀香港體育學院等外,基礎體育或運動的重要性遠在學術和其他課外活動之下。
體育發展若要分先後輕重,其實一些沒運動天份的更需要優先體育培訓,對弱勢社群更需要傾斜資源運用,現況則有點本末倒置,雖然近年有方向發展全民運動,可是卻不甚有效,而我看近年社福界的發展,也許可作參考。
借鑑社企發展體育
社福界以往的福利發展,全賴政府資源,加上慈善團體的貢獻,亦只能勉強應付最基本需要,且主要是提供修補性質服務,較少有關預防性的項目。近年興起的社會企業概念,以創新思維和商業運作模式,目的是可持續及有效率地解決社會問題。以往政府只有直接運作或資助大型慈善機構去提供福利服務,但近年卻有社創基金及其他慈善基金出現,以支持社會企業的初創及孵化,令社會服務開始百花齊放,增強創新活力,提供普及甚至預防性項目。
體育界社創基金
那麼,政府可否有新思維,以「體育界的社創基金」來推動全民體育發展?現時體育發展的資源大部分需通過體育總會制度下分配,而香港每項運動就只有一個體育總會,資源分配亦與成績掛勾。
老實說,以香港地方的大小,如以發展精英體育為目的,體育總會的確可統一水平或制定準則等,但若要發展全民體育,較有效的應該是市場式發展,讓百花齊放。這是經濟學基本概念,「行業」只有單一營運者,好像很有效率,但不一定有效果(尤其效果是指全民體育而不單是精英運動)。且單一資源控制,多會阻礙創新思維,因此我建議新屆政府應繼續支持體育總會的精英運動,為香港體育界奪獎爭光,但同時也應開闢新的資助模式,支持民間團體,以不同創新的方法推動全民體育發展。
發展全民體育,市民得益將是身體健康、強化心理、減少病痛,令生活更加快樂,而政府亦可節省不少醫療開資。且若大家聚焦體育大同,可令香港更團結,也是政府「一箭三鵰」的最佳投資,成就獅子山下的全民體育。
文:梁百行
全城街馬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社會企業「全城街馬」相信跑步不單為跑手帶來樂趣,更能為跑手自身、身邊人以至社區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