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10年和今後10年,所做一切皆是問心。我常說,社會創新需有head、heart、hand,而最重要係個心。」這個訪問,魏華星不住的談心。拍攝時,他問:「你想怎樣影?」我半開玩笑說,不如就擺個心形手勢。他聽罷露出一臉尷尬笑容,連忙耍手擰頭說:「嘩!咁肉麻,不好吧。」社企之父,還是雙手插袋棟篤企最自然。造作一秒都嫌多,但「講心」時間只嫌少,一切由「息」字開始,滔滔不絕。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魏華星位於深水埗的辦公室,白色水泥牆、數行寫字、天花白吊燈,10多位員工交頭接耳談公事。會議室中央有個牌子,上面放有單張,印著大個「息」字,那是他和同事左思右想,一同選出的年度字。息,你說休息、止息、生息都可以,但他有另一番解釋:「你把息字拆開,就是自和心。此時此刻,我們每人也應回到自己心裡,細察自身感覺,思考為何身處香港這地方。做每件事前,先問問自己個心,也許會少一點暴戾。」
我想道歉
13年前,他內心曾一片孤獨。2007年1月1日,告別商界跑數日子,由電訊高層變身社企人,在金錢掛帥的社會,打出一支「社企」旗號,提倡共享價值,別唯利是圖。「那就好像我跑超級馬拉松,跑戈壁沙漠、北極,跑來跑去一個人,那種孤獨感是很大的。」
到了今天,他不再一個人,至少有20個「夠傻夠癲」的同事和他一同追夢。「如你問我,13年來最深刻是甚麼,我會說是這間房,逢星期一和同事開會,大家一齊傾一齊做,有笑有淚有血有汗。 」
回歸「自心」,這刻感覺又是如何?他收起笑容:「內心有很大愧疚,所以要道歉。這些年和同事拋個身出來,希望帶來改變,但現在回想,雖然發展40多個項目,卻沒有做到很多,工作太微小、影響不夠大。社會問題沒改變、板間房仍嚴峻……」
由息再出發
「但請別誤會,我們沒有灰心。」過去半年,社會大變,他和團隊痛過也哭過,每當失落時,他心裡就浮現一個「呢世都記得」的畫面,讓他繼續撐下去。那是房一道牆。他說當年籌劃社企要有光(光房),到房考察,探訪一位單親媽媽,她帶著女兒,天天擔驚受怕,因隔鄰房住了個精神病漢,晚晚喝醉來敲房門。「入到單位,看見女孩在牆上畫了許多圖畫,其中一幅是個漂亮公主,但眼裡卻有大滴眼淚,在哭。我心裡想,即使她們日後上到樓,內心創傷已造成,所以解決房問題,實在是燃眉之急。」
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走過13個年頭,參與策劃「鑽的」、「Green Monday」、「要有光」、「全城街馬」等社創項目。下一步應如何走?這是他和團隊近來深思的問題,最近似乎有了答案。3年前,他宣布告別社企,謂社企不應畫地為牢、少修少補。「就算再創新,社企始終好邊緣,力量好細,無法影響整個社會。」如今要更進一步,把社會理念帶入主流商業世界。「社企教曉我們,企業賺取利潤之餘,亦須以社會為本。我們提倡商業2.0,冀把社會mindset帶進企業,推動企業制定一套impact strategy,將社會目標(purpose)放在更高位置。」
社企反攻主流
憑甚麼說服商界呢?他說,世界不停在變,近年漸多人提倡purpose capital,資金投資應為社會創造更大意義,只有關心社會建立信譽,才是營商最大本錢。美國商界組織Business Roundtable和200位大企業CEO去年發表聯合聲明,重新定義「企業使命」,股東利益不再是唯一依歸,企業決策需一併考量所有持份者,包括員工、消費者及社會。
當初由商業跳進社企,現在由社企反攻商業,他說找到更多主流夥伴,包括大企業,對解決社會問題,可創造更多可能性。「其實有些事情已在發生,像有地產商捐農地給要有光,研究發展光村。那麼採用既有模式之餘,可否引入新意念,試試後生仔共住、長幼共住行不行?未來可否與更多地產商合作,甚至有朝一日,能像英國那樣,在每區發展可負擔房屋?這樣解決房問題,便不止一種討論,也不用下下等政府。」
又如促進婦女就業,他想到「共享工廠」這招,成立社企「合廠HATCH」,在葵涌租用5千呎廠房,與本地品牌合作,如雅蘭床褥、良由集貨、晴媽媽手作工房等,把部分生產線搬到合廠,聘用社區基層婦女。「合廠設有兒童天地,讓媽媽帶仔女返工,由婦女輪流照顧。香港基層婦女就業率只2成多,若全港18區也設有社區工場,便可釋放許多勞動力,培養技術人才,改善基層生活。」
未來10年望遠點
不過,要說服主流不容易,常碰一鼻子灰。「有些公司說有興趣合作,但談了一年半載,仍停留在有興趣階段,就算老闆認同,中層也未必同意,因他們是落手執行的人,往往最難說服。」總言之,要令人心改變,如隔重山,路難行。「即使山再大,也要有愚公,拎走第一粒泥沙。」望著魏華星瘦削身形,我認為他不擅長擔泥,反而像個傳道者多一點,他那帶點悲憫的眼神,口中吐出每個字,也似要說服你:只要相信,社會可變得更好。「係得!一班人堅持信念,幹一些看似很傻的事,你不要取笑他們,他們或真的可以成功。我們想將希望傳開,令更多人相信,只要有心就可一齊work。」
訪問完畢,他趕去出席集思會,和社企界友好共商2030願景,推廣商業2.0、促進社區經濟、重塑人才發展,許多新計劃都在構思中。他說形勢愈困難,愈需要盼望,相信明天會更好。「因為太陽明天仍會升起,你仍會看到日出,前面的路可一起去define。」
「做記者都可貢獻一分力,為2030願景提意見。」握手道別那一秒,他仍向我「傳道」。
希望企業多「派息」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團隊約20人,共分3組,從事資源整合、策劃項目、媒體工作。他形容團隊好強大,成員背景各有不同,有些曾當iBanker和社工,有些則是畢業生。「他們不叫我老闆,我不稱他們為員工。我們是co-worker,工作不只為搵啖飯食,而是希望為社會創造impact。他們有心、有腦、有力、有抱負,說想改變世界,有時搞到我都有點毛管戙,哈哈!」
魏華星說,企業如要吸引人才,應思考如何令員工做得開心、發揮所長,同時為工作賦予更大社會意義。他未來希望推動企業多「派息」。「派多點休息給員工,促進身心健康,例如訂立Wellness Friday,讓員工可提早下班,與不同社企合作,參加各類活動,像跑街馬、行山,甚至參觀社區工廠,跟基層婦女學手藝。」
Text:甄榮康
Photo: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