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前,顏耀輝是一名精算師,天天計算保險或然率,踏上專業康莊大道,安穩有保障;30歲後,卻放棄高薪厚職毅然創業,那怕前路充滿未知數,亦甘願冒險。事業出現180度轉變,皆因有次入院做手術,令他頓覺人生無常,回歸保險初衷,反思工作的意義。「工作分為3個層次:差事(job)、事業(career)、使命(calling)。若你有一種由心而發的calling,工作自會有使命、有故事、有感動,排除萬難達成理想,絕對不止打份工。我認為,保險產品不用複雜,簡簡單單反而最好,故希望利用科技革新行業,為大家提供更佳保障,這是我的使命與理想。」他與拍檔成立Bowtie,招募人才也以使命為先,志同道合,突破傳統、殺出血路。「我深信,優秀人才不會單為名利而工作,只要他們和你的價值觀相同,自然會和你一起走上戰場,不畏艱辛,並肩作戰 。」
「從前沒人會想到,我一名精算師,可創立一家保險公司,但如今科技成就了不可能的事,這種機遇一生人只有一次。」顏耀輝說,創業是奇妙的旅程,身為80後的他,乘著科技浪潮,開創一條沒人走過的路,6年前決定辭去大行精算顧問工作,與拍檔先後成立兩家保險科技公司,推動保險革新。2017年看準保監局接受虛擬保險牌照申請,他和團隊決定一試,經一年多奮戰,終在2018年底取得牌照,令Bowtie成為本港首家獲保監局授權的虛擬保險公司。
請人看重價值觀
破舊立新,需針對市場「痛點」,一擊即中。顏耀輝說,保險一向以面對面銷售為主,以壽險為例,多年來網上銷售佔整體不足1%;產品亦以投資類型為多,不少產品結構複雜、價格較高,未必人人合用,市場上價格便宜的「純保障」人壽和醫療產品,反而頗為缺乏。所以他一開始便決心打破這局面,專注發展自願醫保產品,由投保、核保,再到索償,全都透過網上平台進行,沒有中介和佣金,亦無太多行政費用,大部分保費用在賠償之上。「只要輸入簡單資料,完成數個步驟,最快5分鐘完成網上投保。保險不一定貴,像我們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以35歲為例,保費每月140多元,保障額達每年42萬,包括讓客戶可選擇私家醫院服務。」
作為初創企業,能夠在傳統的保險行業闖出一條新路,確要歸功於科技,但要把技術應用到行業中,成事關鍵還是在人。初創企業興起,正改變傳統人力概念,由人才招聘、用人理念,以至工作模式,也跟傳統大企業截然不同。「我一向認為,人才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像一支球隊,成員好比專業運動員,不論階級高低、狀態好壞,上場便一起竭力奮戰,互相補位達成目標。」
要建立團隊,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揀人自有一套準則,不只看履歷和才能,價值觀才最要緊:「因為只有使命和價值觀相同的人,才會與你長期作戰。這些人的工作可超越本身職能,對公司的貢獻也遠大於你所想。」
他笑言,通常大行沒選上的人,公司會當他們是寶。解難能力高超的人才,大學GPA成績未必很高,CV未必特別耀眼,但卻懷著一份無懈可擊的熱情,深信保險科技可改變未來。「面試時,我會比較freestyle,跟應徵者談談理想、分享經歷。猶記得,曾有位IT人面試,他說人生最回味的時光,是去日本旅行,獨自乘子彈火車,一邊望著富士山,一邊對著電腦寫程式,良辰美景下忘我工作,夫復何求!我們想要的正是這種passion,真正愛自己所做的事。」
小團隊大威力
雖然初創企業資源有限,不似大集團財雄勢大,但招攬人才加盟,也可憑公司信念和價值觀,發揮獨到優勢。公司曾招聘IT工程師,有位應徵者條件出眾,但他本身已收到金融監管機構聘書,並屬意那份工作,但顏耀輝一句話,令他改變主意。「我對他說:『你這麼熱衷於科技,那你想當球員,還是做球證?若你想親自落場踢波,用科技改變世界,便應加入我們一起打拼。』他聽罷想了想,回答說:『我想踢波!』他最終成為我們團隊的一員。」他續說,公司招募人才時,有一點令他頗為意外,不少大企業C-level管理人,甘願放棄穩定工作加入他們。「因他們看到科技的威力,希望結合自身經驗,開創一條全新的路。」 公司團隊有「50/50」組合,一半成員是業界資深管理人;另一半成員來自初創企業,尤其營銷、品牌、設計、科技等人才。顏耀輝帶領團隊作戰,最深刻難忘經歷,是最初申請虛擬保險牌照,建立網上投保核保平台,沒有外聘顧問支援,一切自己動手。那時團隊只有數十人,面對行內大企業競爭,猶如大衛挑戰歌利亞,全靠團隊眾志成城、靈活機動,以不同陣勢,突圍而出。「不是所有工作也可『白紙黑字』寫明,部門亦沒有仔細分工。在我們這裡,有需要的時候,醫生可以變成核保師;精算師可以變成系統工程師;律師可以變成HR經理。大家做事不是看崗位的job description,而是視乎公司需要甚麼。若遇到不懂的事情,便一起快速學習,尋求解決辦法,這樣小團隊便可發揮龐大力量。那時建立網上平台,需與時間競賽,我們一星期工作七天,一起構思、討論、brainstorm,由平台的文字、圖片、系統等,不斷簡化、測試、改進,務求簡單易用。」
顏耀輝說,當初邀請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任公司的資深顧問,本想他是大人物,不會輕易應承,沒料他一口答應。「他真正關心年輕人,常教我們怎樣做人。他不時來公司講talk,也會引起一陣哄動,同事皆會早到霸位,沒人遲到。」
他續說,公司文化著重自由和透明度,員工可隨時發表意見,甚至連產品名字,也可提名一同投票決定。公司推出一款意外醫療保險名為「觸木保」,初聽名字叫人摸不著頭腦。顏耀輝笑言:「名字創意十足,是設計師的提議,『觸木』即是Touch Wood的意思,保險就是要Touch Wood買定嘛!觸木保涵蓋逾700個工種,高危職業像練馬師、瑜伽導師,甚至蛇王也受保。」
經歷過的 就是成就
顏耀輝有一份亮麗履歷,曾留學加拿大讀精算,25歲考取北美精算師資格,在英、美、加從事顧問工作,後來回港發展,加入大行當精算顧問。眼前這一條專業康莊大道,卻不是他想要走的路。「讀精算,是要滿足家人期望。在大行工作時,我也克盡己職,8年沒放過一天病假,凡事做到最好,基本上建立了專業Career,但總覺欠缺甚麼似的。」
家人做餐飲生意,他自小有著創業的基因,讀大學時已蠢蠢欲動。「19歲,在多倫多開設了一個網站,希望推廣當地商戶,我逐家商戶叩門,最後找到40多家企業幫襯,賺到錢,有糧出。到了25歲,設計一套程式系統,與大學和獵頭公司合作,專門為人分析CV,提供事業建議。」
事業人生的轉捩點,卻在6年前出現,那時在大行工作出差途中,突感心律不正,要入院做手術,他躺在病床上,甚麼也不能做,在最無助之時,彷彿聽見內心的「calling」,令他徹底改變路向。「我領悟到人生無常,想做的事,應當豁出去一試,令自己無悔才是。那次做手術,到安排入院才驚覺,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障不足,最終還是無保險,需輪候公立醫院。雖然手術總算順利完成,但因醫院床位嚴重不足,手術後翌日便要立即出院。原來保險產品雖多,但很多人仍未獲基本醫療保障,於是便萌生創業念頭,希望帶來改變,透過科技減低成本,以更低廉的價錢提供保障。」他和拍檔成立Bowtie,懷著保險「剛好就是最好」的信念,希望引領行業改變,變革傳統的銷售方式,簡化投保、索償程序。顏耀輝說,公司業務保持快速增長,業務自去年起每月平均增長達三成,三分一客戶為21至30歲年輕人,現時網頁每季瀏覽量超過200萬人次。
顏耀輝說,科技發展勢不可擋,無論畢業生或管理人,應思考如何利用科技為事業增值。「Tech is the future,你應擁抱科技,明白它的威力,結合本身經驗專長,為事業開創更多可能性。」
回望創業歷程,雖然放棄安穩工作,但經歷更為豐盛。「打拼事業,很多人選擇走一條很defined的路,按專業階梯一步步向上爬,而我偏愛undefined的旅途。做專業人士、過安穩生活,不是我理想的人生。我揀了一條少人行的路,縱使充滿未知數,但我相信凡經歷過的,就是自己的成就。」 公司為名Bowtie又是何解呢?每逢聽見人這樣問,他也會反問:「你何時會打煲呔?結婚?畢業?幫小朋友綁鞋帶?還是幫囡囡打蝴蝶結?那些肯定都是special moment。」保險也一樣,旨在為人有特別需要的時刻提供保障。所以,回到保險的初衷,達成「賠錢」使命,意義非凡。「保險是『賠錢』的生意,在人最需要的時候,能及時提供保障,那是最有意義的事。」
初創企業 僱用逾萬人
近年科技發展迅速,不少初創企業乘勢而起,利用新技術革新各行業。它們自有一套文化,工作著重靈活彈性、共同協作。另一方面,坊間也有不少培育計劃、孵化器、加速器等湧現,加上各類共享工作間,漸發展成一個初創生態圈,就業人數也持續上升。據投資推廣署調查顯示,去年本港有3,360家初創公司,共僱用10,688名員工,公司數目較2019年增加6%,而較2018年2,625家則上升近三成。這些初創企業從事的業務,多為金融科技、電子商貿和物流科技、專業或顧問服務等。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