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耀達縱橫IT界逾30年,由一名小小程式員,一步步攀上大企業CIO之位。IT人打拼事業,升職上位要訣是甚麼?原來在IT界打滾,愛變才會贏,「貪新鮮」絕非壞事。因為行情變幻才是永恆,貪圖舒適安穩,不敢去冒險,才是最危險。「IT業瞬息萬變,技術日新月異,你不主動改變自己,便會被人改變。雖然跳出comfort zone有風險,但總好過原地踏步,事業卡在同一位置。」當今科技浪潮勢不可擋,各行迎來數碼巨變,IT界有三大新興技術範疇,可供人才變出一片天。
孫耀達80年代入行,曾在跨國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對IT外包服務和大型系統集成項目經驗豐富,他自2017年起出任香港電腦學會會長,現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首席資訊主管(CIO)。他多年來見證行業變遷,由80年代電腦化高速發展、90年代互聯網熱潮、千禧年代後期智能手機興起,及至近年人工智能、大數據大行其道,IT行情進入嶄新階段。
三大新興領域 機遇處處
孫耀達說,近年IT行情熾熱,從業員人數屢創新高,IT人可大展拳腳,機遇處處。隨著數碼轉型趨勢席捲各行業,由金融、零售、建築、交通,以至法律,無不應用科技革新業務,同時造就IT工種職能提升。他認為,IT人不論內部晉升、調職、轉工,不應只向「錢」看,應主動爭取機會,涉獵更多嶄新領域,緊貼科技發展。「近年許多企業成立新團隊,推動數碼轉型,成員未必全是外聘,也會從內部提升,由現職員工兼任創新任務,雖然工作量會增加,並有許多新挑戰,但那可讓你好好磨練,早著先機。」
IT傳統事業路向,主要分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network(網絡)、application(應用)等方面,而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未來有三大新興範疇,人手極為渴求,可供IT人另闢蹊徑,尋求事業突破。「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三者均為非常熱門的範疇。現今種種新技術應用日廣,IT行業分工日趨仔細,工作專門化是未來大趨勢。以網絡安全為例,昔日隸屬網絡系統部門,如今已發展成專門團隊。另外,近年漸多企業成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團隊,聘請data scientist、data analyst、機器學習工程師、演算法開發人員等,這些皆是嶄新工種,發展空間龐大。從業員若覺事業遇上瓶頸,不妨早作準備,開拓事業新路向。」

常言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要事業想更上一層樓,總不能兩手空空沒行動。「很多人以為,可等到升職轉職機會來臨才學習新技術,這樣就錯了,因機會不等人,你應反過來先裝備自己。譬如說,你發覺現職發揮空間不大,想轉型做網絡安全,應趁早進修,考一張認證,增加事業本錢。公司如要成立新團隊,開設相關工種職位,你獲轉職提拔的機會自會大增。」IT人如欲轉戰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等熱門領域,進修可有不同路徑。「你可修讀院校正規碩士課程,若沒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則不妨考取行內機構的認證,足以助你提升競爭力。」他續說,未來科技發展,重於行業應用,IT與業務(business)關係日趨緊密,因此IT人不單要掌握技術,還需增進行業知識(Business Knowledge)。
知識無盡 愈學愈謙虛
持續進修增值,向來是IT事業生涯一大課題。孫耀達80年代在澳洲留學,畢業回港入行,多年來進修一直沒停步,除了學習IT技術,亦涉獵金融、會計、工商管理等學科,相輔相成。「每做一份工,也會發現自己有不足之處,於是進修增進知識。當年在美資銀行擔任程式員,發覺自己對行業運作認識甚少,所以決定進修金融及會計研究院課程,了解銀行業務運作和需要,處理IT工作項目也就更得心應手了。所以說,IT人身處不同行業,掌握該行業知識很重要。」
其後曾轉往澳洲發展,加入當地電訊公司工作,同時進修會計學碩士,97年回港加入中央結算所,從事IT audit工作(資訊科技稽核),事業跳進全新的領域。「負責審查IT系統數據,確保安全、合規、流程符合要求。這令我培養另一種思考模式,能從audit角度看事物,心思更慎密。」
兩年後轉往跨國IT服務公司發展,由項目經理一路晉升至亞太區管理高層。2012年,加入港鐵擔任CIO,做管理、定策略,緊貼公司業務,數年前攻讀工商管理學博士,學識再提升至另一層次。他說,學海無涯,讀書愈多,愈覺自己渺小。「尤其當你修讀IT以外的學科,更覺自己掌握的知識很少,這令我更謙虛去學習。進修過程中,做project、寫論文,也鍛鍊了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應對工作新挑戰的信心也大許多。」
工作「multi-tasking」樂於嘗試
目前科技大熱,IT人身價水漲船高,想轉工跳槽,當然考慮薪金為先。孫耀達在行內身經百戰,打拼事業自有一套理念,轉職加薪與否並非最重要:「事業生涯中,很多時升職或轉工也不一定加人工,而我亦不主動要求,因能加多少人工、分多少花紅,不在我首要考慮之列。」回顧多年事業發展,不管內部升遷,或轉工跳槽,只要符合一項條件,就算「加辛」遠超於加薪,他也樂於一試,甘之如飴。 
孫耀達說,從事IT工作,需適應科技高速發展,積極求變,不斷作新嘗試。
千禧年代,事業起飛,在跨國IT服務供應商擔任項目經理,負責管理十多人的團隊,為不同項目投標找生意,老闆見他做事認真不計較,有天叫他入房,說要晉升他為account manager,帶領一眾項目經理跑業務。他聽見升職好消息,還未來得及高興,老闆又有新任命:「就在同一天,老闆又找我,說technical service部門主管離職了,叫我額外兼任這崗位,他就是這樣向我說:『你幫我睇埋佢啦!』。」孫耀達說,擔任account manager,本已要兼顧另一份差事;擔任投標經理(bid manager)角色,專責計價寫標書;而上司要他兼任technical service工作,為公司各團隊提供技術支援,令他真的要「multi-tasking」。「升職後,我要一人身兼三職。」
那升職豈非很「蝕底」?孫耀達笑言,面對工作量倍增,他當刻反應卻是感恩。「當時我問上司:『公司有好多叻人,為何會揀中我?』他答:『因為我覺得你得!』就憑這一句話,我便決心要做得更好。有些人追求生活平衡,不想工作太辛苦,人各有志,那沒問題,但我希望突破自己、發揮更多,所以上司加添新職務給我,我是懷著感恩的心去接受。或因這樣,事業旅途上,遇到不少好上司提攜,給我機會去發揮。」
不怕蝕底有回報
工作肩負重任,自有艱辛,尤其每逢要投標,常捱更抵夜趕死線,天天工作朝八晚二。「白天做完其他工作,晚上便埋首寫標書。做一份標書,要花10星期籌備,時間非常緊迫,期間要與許多供應商談判,爭取好價錢,最後還要砌小型系統做demo,證明你的方案可行。在忙碌的日子,時間過得特別快,一早上班,轉眼已是凌晨。」
不過,付出總有回報,兩年下來,創下業務佳績之餘,還練出不怕挑戰的心理質素。「自此以後,工作有任何新職務、新挑戰,我一概都不怕。」後來事業扶搖直上,先後升任公司的香港常務董事、大中華區IT外包服務區域總監,以及亞太區區域總監等,事業提升至另一層次。「數年間,晉升得很快,挑戰亦很大,像晉升大中華區主管時,還未能說好普通話,還是邊做邊學。當亞太區主管,團隊有3,000多人,常要出差,適應各地文化。」
由程式員、項目經理,再到企業高層和CIO,IT事業是不斷嘗試的歷程,除要有學識,也要勇於接受新事物,跳出框框。「我的信念是,只要可作新嘗試、學習新事物,對長遠發展有幫助,便當勇往直前。我深信,只要不斷學習,積極求變,最終一定會成功。」

填補數碼人才缺口
科技發展速度驚人,數碼經濟一日千里,而教育制度沒有配合追上,以至社會出現數碼技能斷層,人才供不應求。孫耀達指出,香港電腦學會建議政府主動制訂政策,以填補數碼技能空缺,協助資訊及通訊科技從業員,提升對嶄新數碼科技的掌握,並加強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資訊保安等人才培訓。此外,本港銀行金融業發展蓬勃,對資訊科技及資訊保安的需求日增,然而人才供應卻遠不足應付。為填補相關數碼技能和人才缺口,建議大學及職業訓練局開辦更多資訊保安課程,並增加學生人數。
IT從業員人數屢創新高
近年各行業應用科技數碼轉型,IT人才渴市,從業員人數屢創新高。據VTC創新及科技訓練委員會人力調查報告顯示,本港資訊科技從業員,由2008年66,697人,增至2018年95,780人,十年間增逾43%。若按職能分類,在9.5萬名IT人當中,以資訊科技和軟件開發人員最多,有逾3萬人,其餘為操作服務(25,184人)、技術服務(14,210 人)等。VTC 2020年人力更新報告則指出,雖然疫情令經濟陷入衰退,帶來重重挑戰,但創新及科技界為各行各業引進新科技,推動業務發展。除既有工種外,行內也有新興職位,如AI架構師、AI開發員、數據科學家等,可為人才帶來新機遇。
文:甄榮康
拍攝埸地:Dream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