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競爭激烈壓力大,打工仔拼命強化技能,但強心才是增值之本,學會好好保持心理健康,方是成功起點。若懶理壓力累積,一旦爆煲,隨時鬱到病!不想灰爆做阿愁? 專家教你由心出發,戒除4句「傷心」話,轉負為正,培養好心情。
香港精神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政府曾委託本地兩間大學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普查,並於2015年公布結果,發現本港患一般精神疾病比率為13.3%,即700多萬人口中,有100萬人出現不同的精神疾病問題。最常見是混合型焦慮抑鬱症(6.9%),其次是廣泛性焦慮症(4.2%)、抑鬱症(2.9%)及其他類型焦慮症。
打工仔如發現情緒受困,宜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即使沒有患病,平日也應多關注心理健康,趕走壞情緒,提升正能量。日常工作有不少陷阱,容易令人情緒受困,要小心避開!
阿衝:「無論如何死掂佢!」
今早天寒地凍,鬧鐘時針指向7時半,阿衝睡眼惺忪仍想賴床,但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禁馬上彈起出一身冷汗。「今個月再遲到便要扣人工兼收警告信。返到公司還要趕project,今日無論如何要死掂佢,否則大件事!」
全人發展中心輔導心理學家梁瑋瑩說,有些打工仔像阿衝那樣,習慣用一些負面後果來鞭策自己把事情做好,一味向前衝,但這樣會不知不覺間累積焦慮情緒,好比心裡養了一頭惡犬,每天不停追趕自己,令人身心俱疲。「假設有兩人在跑步,其中一個後面有惡犬追著,另一個則沒有,而且前面還有份禮物等著他,愈跑愈起勁。可以想像,被狗追那個一路上擔驚受怕,愈跑下去愈感辛苦和吃力,即使去到終點也沒太大滿足感,因他由始至終只是為了避開惡犬追趕。」
想戒掉「被狗追」習慣其實也不難。梁瑋瑩說,只要思維變一變,把惡犬(負面後果)換成禮物(能吸引自己的東西),正如上述例子,沒被狗追的那人,向前頭等著他的禮物奔跑,有助增添動力。「如希望早些起床,與其怕遲到,不如想想可早些回到公司與同事閒聊一下,或先吃一頓豐富早餐。至於趕project也不要只顧衝死線,可想想完工後有何回報得著,但要注意回報非純粹與金錢掛,應為它賦予更多意義,例如發花紅可請家人去旅行。這樣的改變有助減輕焦慮,增強動力。」
阿木:「算啦,過一排無事!」
阿木是中層管理人,每次工作受氣也習慣「」一聲吞掉,把怨氣放埋一邊,先集中精神處理工作。久而久之,「算啦,過一排無事!」這句口頭禪堵住了他的心頭,他亦變得愈來愈木然,彷彿開心與否都不再重要。
梁瑋瑩說,有些打工仔遇上不如意事,只關注外在事物,一心想著把事情做好,卻沒好好關心內心情緒,以為時間可沖淡一切,處理好工作便沒事。其實負面情緒像滾雪球一樣,愈積愈多,直到有天出現導火線,情緒便一下子爆發。她建議打工仔為每天情緒作紀錄,抽空10分鐘回顧當天內心經歷哪些情緒變化,關注內心感受,察看別人哪些說話最易觸碰自己死穴,再嘗試追溯緣由,這有助疏導情緒,以及調節個人期望和想法,從而解開心結 。
阿愁:「死啦,老闆黑面,是否想炒我?」
阿愁做營銷工作,跑數壓力大,常疑神疑鬼。這天他回到公司,在茶水間斟完咖啡,見老闆迎面而來便跟他點頭微笑,但老闆沒回應兼黑面,阿愁心情一沉,回到座位不停想:「死啦,是否自己做錯事,稍後開會定被老闆照肺,萬一工作有閃失,失業手停口停又要供樓怎麼辦……」
阿愁這類打工仔不時化身災難片導演,把小事無限放大,幻想各種末日場景,整天在腦海無限loop,情緒不差便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轄下富達盟信顧問有限公司高級顧問黎嘉欣稱,若打工仔思想較負面,看事情非黑即白,傾向把責任全攬上身,較易跌落「災難化」思維陷阱。
若想擺脫災難思想模式,可用上認知治療檢視法三部曲,有助扭轉局面,為生活加入更多輕鬆情節。首先,留意負面思想有否導致精神無法集中、坐立不安等生理狀況;第二,當發現這些狀況,可讓自己停一停安靜下來;第三,嘗試從理性角度,檢視負面想法是否合理。「譬如老闆昨天還和你打招呼,今天卻有點黑面,那問問自己,由昨天到今天,是否真的做錯了甚麼?或向相熟同事打聽一下,老闆為何看來心情不太好。」以理性檢視分析,小事不再無限放大,不用自己嚇自己。
阿畢:「我唔想……」
阿畢從事客戶服務,常嘆對人歡笑背人愁,在他的字典裡,彷彿只有兩個字:「唔想」。這天他又無故發作:「我唔想幹這種工作,唔想被老闆責罵,唔想經常OT……」
黎嘉欣說,打工仔養成唔想的思考習慣,往往積累負面情緒而不自知,對身心和工作做成影響。「他們說話常帶否定語調,不想這不想那,但若問他想怎樣,卻又說不出來。」
如想改變,不妨參考換框法(Reframing)這種輔導技巧,提醒自己多用正面字眼,把「唔想」變為「想」,例如「我想轉工發揮所長」、「我想有較好表現」、「我想準時收工」等。這種改變可創造希望感,帶來積極動機,再配合行動提升正能量。「希望感有3大元素:GAP,即目標(Goal)、意志力(Agency)及方法(Pathways)。打工仔可為自己訂下可行目標,再找出不同方法,加上意志一步步實踐。 」
增值強心有法
打工仔遇情緒困擾,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若想提升心理質素,加強抗逆力,也可進修增值,達強心效果。
正向心理學 近年心理學對「快樂」有不少研究,並得出實踐方法。坊間有些課程不單教授理論,亦會邀請輔導人員或社工傳授應用方法,助人改善心理質素,做個開心快活人。
藝術治療 心中壓抑,有口難言?藝術治療或可幫到你。透過各種藝術活動如音樂、繪畫、戲劇等,配合心理治療手法來協助求助者,將內心創傷釋放。坊間設有短期課程,較著重互動體驗,參加者無須有藝術天分也可修讀。
園藝治療 透過園藝活動如園景觀賞、接觸植物、種植等刺激感官,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從而產生喜悅感改善情緒。不少機構辦有工作坊讓打工仔一嚐綠色心靈雞湯 。
員工情緒受困 管理人多關心
打工仔如遇情緒問題,甚至患上情緒病,通常會有一些徵兆,如消瘦、無精神、食慾不振、工作表現突轉差、定期請病假、與同事關係變差等,管理人如能及早發覺,可幫員工一把。黎嘉欣說,「可先從身體徵狀入手,如見同事樣子持續憔悴,可談談睡眠情況,慢慢了解原因,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輔導機構的協助。」目前不少機構提供「僱員援助計劃(EAP)」,包括個人情緒輔導、24小時輔導熱線服務、員工身心靈健康推廣、危急情況即時介入處理等。
Text: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