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投訴我容許員工討論,已經等同站在員工的一方,不適合在人事部工作……」阿思從事人事管理工作近10年,加入現職公司約半年,最近由於受到其他部門經理的投訴而前來中心求助。
阿思略帶委屈地表達自己的情況:「早前收到一位同事表達工作上的意見,認為上司的管理手法有問題,也出現偏私、分工和待遇不均的情況,但因擔心上司會報復而不想上司知道他曾向人事部求助。我能理解同事的顧慮,但也不希望只聽同事一面之詞,認為需要進行調查。為了對該上司作公平而全面的了解,同時保障求助同事的身分,我便決定抽問數個部門的員工,了解他們對公司和上司的意見,反正公司現行制度只有上司對下屬作評核紀錄,若有機會讓下屬也對公司作非正式評核,說不定能集思廣益,為公司發展帶來幫助。」
「對於我的做法,其他部門經理也沒意見,誰知早前來求助同事的經理卻投訴我,他認為人事部最重要是持平,但我容許下屬討論上司的管理手法問題,便等同同意他們的看法,鼓吹他們認為上司的管理有問題,他覺得我不持平,認為我不適合在人事部工作!他的歪理何來?」阿思由委屈變為憤怒。
究竟阿思容許同事討論上司的管理手法,是否便代表他不持平、認同同事的想法?其實討論本身是中性的,有沒有「選邊站」而導致不持平,取決於他如何帶領討論。若帶領討論時,只聽其中一方的論點便下定論,又或帶有目的去進行討論並試圖引導參加者歸向同一邊,這樣可算不持平;然而,若討論過程中,能帶領參加者思考雙方角度(例如作為員工的苦況和上司作決定的理據),協助雙方互相了解並嘗試合作,這樣的討論不但夠持平,也能有建設性的效果。因在討論過程中營造了疏導情緒的空間,也可透過全面的討論覓得滿足雙方的改善方法。因此,只要討論目標全面、清晰,上司不妨與員工多作討論呢!
文:梁瑋瑩
香港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