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前這兩位工程人,一長一少,論年資、職級、江湖地位,均相差甚遠。一位是縱橫業界逾40年、身經百戰的翹楚;一位是入行未夠4年、初試啼聲的新秀。雖然他們資歷大不同,卻有一個共通點:做事不怕困難、自強不息、把艱辛當作訓練。從事屋宇裝備工程工作,素以挑戰多見稱,只有無懼無畏,方可練成一身本領,成為強中手,能舉重若輕。
「我常提醒年輕人,入行如想成大器,便不能貪舒適、怕困難,不管遇到甚麼難題,也須勇敢面對它、拆解它,方可令自己變得更強!」安樂工程集團董事總經理羅威德在行內打拼逾40年,曾主理無數工程項目,多年來解決棘手問題的經驗,使他沉澱出不畏艱難的個性。
風火水電 一身本領
在旁的90後工程師陳梓健,是安樂工程集團後起之秀,他聽著老行尊分享,默默點頭,似有所悟,儘管入行短短3年多,對於「不怕艱難」四個字也有一番體會。他大學主修機械和自動化工程,2018年畢業後對前路感到迷惘,不知投身哪一工程界別是好,但憑心中一個信念,決意踏上屋宇裝備工程之路。「每當疑惑時,為自己揀一條最難的路就一定沒錯了,因經歷過磨練定會得著更多。入行後果然發覺自己沒選錯,工作挑戰雖多,但換來豐盛收穫。」他語氣堅定說。
工作範疇多、挑戰大、難度高,是屋宇裝備工程的特性。羅威德說,行業包括「風火水電」四大範疇,即通風與空調、消防、排污和供水,以及配電和照明,這些皆是「活生生」的設備,好比建築物的器官。「許多屋宇裝備系統,像冷氣、消防、供水等,皆要持續運行。而各種設備的設計和安裝也需互相協調,確保運作持久順暢,例如冷氣送風夠不夠、供水是否符合規格……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工程師著手解決。」

陳梓健完成畢業生培訓計劃(Scheme A),現參加公司為期1年的年青工程師計劃(Young Engineers Scheme, YES),冀於2年內考取香港工程師學會專業資格。
在行業裡,又可按公司業務性質分為不同範疇,如有發展商、顧問公司、設備銷售商、工程承建商等。而行內主要承建商,如安樂工程集團,好比業界「少林寺」,讓人才鍛鍊「十八般武藝」。羅威德說:「因承接每項工程,上有業主、建築商,下有分判商,而面對緊迫的工期,我們要居中協調、做好時間管理、加緊進度,工作難免有壓力,但人才成長會更快。工程師不單要把握專業知識,也需鍛鍊好溝通和解難能力。」正因屋宇裝備工程範疇多而複雜,設計和施工時或出現許多變數,故具備解難能力十分重要。
難忘帶隊「打仗」
羅威德事業生涯中,處理過的大小工程經驗,足可寫成一本「解難大全」。1980年港大機械工程系畢業後,加入大型機器公司工作;1987年轉投安樂工程集團,早年主理商廈和酒店等項目,助公司奠定業界地位,近年帶領團隊開拓數據中心、基建,以及醫療設施的屋宇裝備業務。要數工作最難忘一仗,始終是當年加入公司負責的首項大工程。「1988年我擔任助理經理,負責跑馬地馬場看台空調工程,項目規模大、銀碼大、限半年起貨,但那時公司規模尚小,只有百多名員工,當中屋宇裝備員工才十多人,故對我們來說,做這項大工程可算越級挑戰。我一人帶著幾位年輕同事,足有半年時間只穿T-shirt牛仔褲上班,在地盤和同事打拼。」
作戰半年最深刻回憶,是一次「自己製造麻煩、自己解決」的經歷。「有次由我下指示,叫分判商安裝空調部件,事後才發覺自己把位置搞錯了,壓力大到晚晚睡不著。後來和安裝師傅一起在地盤想辦法補救,逐個部件研究如何修正位置,幾經辛苦總算化解了問題,而最終工程亦如期完成,並贏得業主讚賞和信任。我想說的是,做工程不會沒麻煩,即使麻煩是由自己一手做成,也不用膽怯慌張,記住辦法總比困難多,盡力去拆解便是,而事後回頭再看,你會發現自己已成長許多。」當年事業贏了首仗,其後扶搖直上,3年內先後晉升經理及董事,升職速度之快,連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當上司說要給我一個董事職位,我也吃了一驚,第一個反應是:吓!乜咁快?後來再想,或許是公司見我不怕困難、肯付出、捱得,便給我這個寶貴機會。」
「夾嘢」考溝通應變
談到工作歷練,年紀輕輕的陳梓健也體會甚多。他說,初入行工程師,要在實戰不同環節累積經驗,包括工程投標、聯繫供應商報價、安排設備物流、安裝、驗收,過程中要與業主、顧問公司、分判商等協調,即行內俗稱的「夾嘢」,除十分講求溝通技巧,也極考驗應變能力。他分享道,有次負責機場一項工程,收到顧問公司的設計圖則,但走進地盤打開一看,發現現場環境截然不同。「原有設計顯示地盤是空的單位,但我們去到卻發現仍有許多舊設備在運作,如水喉、抽油煙機風槽、電線等,所以需大幅修改圖則才能開工。由於時間緊迫,我們馬上召集『風火水電』團隊,在地盤重新量度尺寸位置,於一周內把設計改好,而顧問公司亦同意我們的方案。面對意想不到的情況,你要保持冷靜和靈活,盡力尋求解決辦法。」

羅威德說,集團目前已發展12個內部培訓系列,涵蓋ATAL Familiarisation、管理層分享、專業技術、質安環、BIM、項目管理、合約管理、軟技能、資訊科技與企業資源規劃(ERP)及其他企業職能系列等。
當初入行旨在挑戰自我,現於行內浸淫逾3年,他自覺收穫大於考驗:「若10分為滿分,工作難度有9.5分,但得著和滿足感有9.9分!工作當然有壓力,但可推動你不斷進步。當你努力衝破難關,下次再遇同樣問題,你會發現它簡單多了,因你自己已變得更強,這才是我最想要的東西。」
羅威德則笑言,「有付出才有收穫」雖是老生常談,但確是成功不變法則。而付出過後的得著,除累積經驗、升職加薪,還有一種獨特滿足感。「由接手項目開始,地盤仍空空如也,再經過努力,一天一天地改變,到完工一刻,現場變得燈火通明、涼風送爽、乾淨企理。當冷氣輕輕吹在你面上,感覺無比舒暢,之前經歷的辛勞,統統一掃而空。」
人才技能 「軟硬兼備」
羅威德多年來一直見證行業變遷。他指出,隨著本港城市不斷發展,各類建築項目,如住宅、商廈、基建、醫院、數據中心等,皆設有屋宇裝備工程項目,而工程數量和規模亦持續上升。他認為,本港未來建設甚多,像鐵路基建、樓宇、醫院、新地區發展,皆可為行業創造更大機遇,發展前景看好,但人手不足卻是一大問題。「整體而言,本港工程界面對人手短缺,無論工程師或技術員皆不足夠,雖然本地院校設有課程訓練,但人才供應未能應付需求,業界需加強人才訓練,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談到人才培訓,他托一下眼鏡,聲線嘹亮說:「甚麼是人才?就是裝備好才能的人。而才能從何而來?除了學院訓練,也要配合企業實戰。人才培訓是長遠投資,我們在30多年前已設立畢業生培訓及學徒訓練計劃,至今培育過千名人才。今年更在公司北角總部成立安樂工程培訓中心,作為2,500多名員工的學習平台,並引入物聯網(IoT)及虛擬實境(VR)等創新科技以提升教學效率。」年輕人修讀機械、屋宇裝備工程等學科,畢業後投身工程承建商,一般可作專門化發展,專攻「風火水電」某一範疇的項目,例如空調、消防等,另也可走「通才」路線,主力從事項目協調工作。
工程師職涯發展與培訓
羅威德強調,入行如要成為一流人才,不單要掌握專業技術知識,也要練就各種「軟實力」,如溝通、解難、管理、領導、創新等。集團因應人才不同職涯階段,由見習工程師、工程師、項目工程師、工程總監等,皆設有度身訂造的培訓課程。他舉例說:「我們辦有畢業生培訓計劃(Scheme A),入職的工程系畢業生將參與香港工程師學會認可、為期2至3年的訓練,每位畢業見習生均有一位導師在受訓期間專責指導。受訓完畢後,可接著參加為期1年的年青工程師計劃(Young Engineers Scheme,YES),進一步提升領導、溝通、項目管理等能力,為考取工程師專業資格做好準備。而有6至8年經驗的員工,則可參與TOM計劃(Total Operation Management),鍛鍊領導及人事管理能力,以勝任中層管理崗位。至於更資深的人員,也設有LEAP課程(Leaders Executives Accelerating Programme)、SHINE計劃(Synergy, Holisticity, Innovation, Networking, Excellence)等,助他們成為領袖。」

羅威德說,未來行業人手需求持續,本地多項建設可為人才帶來機遇,年輕人入行要抱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不斷求進。「先要對行業有興趣,入行後要不斷學習,既透過公司培訓,也要自行鑽研,透過每一次經驗,為自己增添實力。」
培訓中心引入科技
安樂工程集團業務涵蓋四大範疇:屋宇裝備工程、環境工程、資訊、通訊及屋宇科技,以及升降機和自動扶梯。集團新設立的培訓中心,引入多項科技,包括將VR技術應用於培訓課程中。培訓中心亦設有體驗專區,展示集團在四大業務領域所應用或自行研發的創新技術,如IoT、建築信息模擬(BIM)和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3D打印模型、智能安全帽等,過去一年集團為員工提供的總培訓時數逾3萬小時。而隨著培訓中心的成立,未來將以人均每年15小時的培訓時數為目標,培育更多專才。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