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本港社企數目大增,政府和坊間亦相繼推出不同支援計劃,促進社企發展,甚至連商界也大力參與推動。當中要有光(光房)、Green Monday等,皆闖出了名堂。除了知名社企,也有一些小型社企湧現,吸引不少年輕人投身其中,成為打工以外的創業之選。到底社企有何吸引力,可令年輕人滿腔熱誠去尋夢?
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投身社企行列,「妳想煮意」執行董事葉曉慧是其中之一,她年紀輕輕,志向不小,大學畢業沒投身大企業、應徵MT等「筍工」,反而一心追尋社企夢。她說,工作不只為賺錢升職,更可實踐不一樣意義。「工作佔去人生許多光陰,求職擇業,我會從意義和理念出發,希望憑雙手做點事,為社會帶來改變。社企跟大企業不同,工作由構思到執行,大家懷著同一理想,由下而上自發去做,冀幫助社會解決問題,有一份獨特的使命感在其中。」
同理心出發 留意身邊人
她讀大學時已參加社企創業比賽,畢業後申請大學和政府的種子基金,跟數名拍檔成立「妳想煮意」,針對雙職家庭「無飯夫婦」需要,聘請婦女為他們設計菜單,每天去街市購買食材製成健康餸包,送到客人家中。她形容,創業是個「草創」的過程,沒有宏大藍圖,一切從同理心出發,留意身邊人需要,為他們解決「痛點」。她最先留意到的,竟是家中的媽媽,在她眼中,媽媽就是家庭最強CEO。「構思創業計劃時,媽媽常提醒我晚上要回家飲湯。我想,家庭主婦最強技能是買餸煮飯,社會卻沒有空間平台給她們發揮,把技能發揚光大。我們翻查過數據,發現近64萬香港女性為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當中17%表示有意重新就業,但奈何找不到合適工作,只好困在家中。」

葉曉慧說,公司招聘員工,入職要求是對煮食有熱誠,活用買餸煮飯經驗,開創事業。
主婦技能有待發揮,而另邊一廂,不少上班族工時長,下班無暇自煮晚餐,極需要「家庭CEO」出手相助。「於是我們便創立社企,撮合兩者,聘用家庭主婦製作住家飯餸包,促進婦女就業,達至婦女充權(empowerment)。」創業零經驗、沒人脈,起初懷著一腔熱血,硬著頭皮去衝。「為測試市場反應,我們拿著餸包,趁下班時間,在超市門外等候,一見有在職人士買餸,便問他們有否興趣試試我們的餸包。另外,那時我們未有工場,要在深水埗逐家餐廳叩門,邀他們合作,給我們租用廚房。」後來透過網上推廣,慢慢建立口碑,業務漸上軌道。今年疫情爆發,網上訂餐大行其道,生意不跌反升,7月生意更急升一倍。
葉曉慧說,雖然社企亦是一盤生意,但並非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需堅持初心,為婦女提供良好就業待遇和工作環境,同時注重環保,以實踐社會使命。創業最有滿足感,是看見媽媽級員工獨當一面,一展所長。「有位員工叫阿開,她年過60歲,當初是女兒得悉我們請人,帶她來見工。她對烹飪充滿熱誠,創意十足,加入我們工作後開心多了,還上電台接受訪問,她說了以下一番話,令我最深刻難忘:『家庭主婦不是師奶,而是家庭CEO,雖然我已60多歲,但事業才剛剛開始。』」
社企事業百花齊放
過往十多年,本港社企發展迅速,據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公布的《社企指南》,本港社企數目由2008年約200間,增至今年約666間,增長逾兩倍之多。此外,社企種類也日益多元化,由過往以餐飲、零售、醫療護理等,漸漸擴展至教育及培訓、環保等範疇。
葉曉慧說,住家菜甚受上班族歡迎,招牌菜有手工梅菜馬蹄蒸肉餅、手剁蒜蓉豉汁蒸排骨、單骨柚子蜜雞翼等。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魏華星指出,本港社企發展經歷3個階段。早於十多廿年前,社企多由非牟利機構營辦,並獲政府資助,後來多了民間有心人自發成立社企,以創新手法協助解決不同社會問題,當中Green Monday、要有光(光房)等,皆是例子。
到了目前第三階段,社會創新形式百花齊放,除了社企,也有social startup、impact business等湧現。另一方面,愈來愈多大企業重視「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CSV),希望產生盈利之餘,也能促進社會發展,漸多與社企合作開展項目。「我們成立的『合廠HATCH』,便以共享工廠為概念,與本地企業品牌合作,如雅蘭床褥、良由集貨等,把部分生產線搬到合廠,並聘用社區基層婦女工作。」

魏華星說,社企發展至今,已跳出傳統社企的概念,未來有更大空間與不同界別合作,包括商界,聯手解決社會問題。
他認為,隨著社會不斷創新,商界和社企界之間合作,有著許多可能性,年輕人若有志投身社會創新之行列,「有心」是最重要的條件。「不只關注自己的career、不以me的角度看事情,而是以we的心態來處事,透過工作持續為社會帶來改變。」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