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前的「每月一聚」,到疫情下聚舊大會都被迫暫停,所以近期限聚令放寬至4人後,筆者把握時間相約認識多年的中學同學,由金鐘步遊上山頂郊遊「抗疫」。還未正式起步、經過纜車景茶座(Tram View Cafe)便停下來,因舊同學說這是打卡熱點,平日座無虛席,不如「先喝為敬」、享受悠閒時光,於是我們以這種散慢、不積極的態度展開旅程。
一邊上山,一邊談天說地,現在回想連甚麼話題也忘記,但和諧愉悅的感覺還是令人印象難忘。在朋友圈的相互引力下,大家雖行至汗流浹背,但見面笑談已能令人心情放鬆。由這班當年的中學同學,令我想到現今的學童。
疫情更新健康需要
去年第三季,我司在疫情緩和時進行實體跑步訓練,眼見同學的體能日漸下降,原本疫情前青少年體能已每況愈下,疫情間「閒宅在家」,體能這回事更是流逝得比時間還要急速。疫情導致的健康問題,實在令人憂慮。
疫情當下,抗疫集中於提供口罩、洗手液、清潔用品,之後是快速測試棒等物資所需;令人「聞風喪膽」的全民檢測或忽然封閉強檢,使坊間搶水、搶食、搶罐頭,超市貨架也呈空;可是長期搶物資,抗疫也愈見疲勞。
學生提早「放暑假」前,每天經歷是無盡的視像課堂,並延續「喪搶」文化,今回則是搶學生時間、搶腦細胞、搶去健康,結果花在電子產品螢幕的時間不斷上升,疫情期間終日「與螢幕共生」。疫情、陽性、學業、家人相處等生活壓力已瀕臨「爆點」。大家最需要的抗疫物資,是如何放鬆心情,應付健康、壓力的靈藥。
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習慣
返回健康的基本,我認為可由運動開始。不論是無法外出,還是時間有限,我們都應該保持「出汗運動」,只是場景由實體轉為網上。我的概念是每星期最少1課60至90分鐘的網上運動班,堅持連續8堂,並必須10至20人1班一起做運動;加上每堂之間的特別挑戰,整個計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
運動令身體釋放的胺多酚,能讓人心情放鬆、得到快樂感覺,因此配合世衞建議的每天運動時間,教練將建立每次60分鐘的運動流程,讓學生日後可自行使用;連續8堂、持續兩個月的重覆練習,是建立新生活慣性的有效模式;而每次最少10人1組,可刻意創造正面的朋友圈引力作用,以團體的互相影響,增加持續參與的韌性。
感恩我們的建議項目,獲得慈善基金的支持,得以在5月至8月期間推展以上計劃,免費為超過2,000名9歲以上的中小學童提供服務,並有超過100間學校或慈善團體可以參與其中。計劃現正接受報名,有興趣可電郵給我們(info@runourcity.org)。
以上所說,也許不只是疫情中所需,更是步入後疫情時代的必須。由物資所需轉至長久的生理及心理可持續健康習慣,將會是我們繼續聚焦的社會課題。
文:梁百行
全城街馬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社會企業「全城街馬」相信跑步不單為跑手帶來樂趣,更能為跑手自身、身邊人以至社區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