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期談「治國」。在社會創新範疇裡,我會把「治國」定義為成功推行社創理念。重返社創初心,能「修身」處理好自身、「齊家」管理好團隊,目的不只為讓社企生存,更要推展其理念,為社會啟迪正向改變。筆者在此分享幾點親身經歷,引發大家思考。
創新是王道
筆者公司於2013年成立初期,基金評審和贊助商常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你項目有甚麼創新的地方?」問題重點是「有幾創新」,可以是形式上的創新、能改變習慣的創新,當然可用「大小」來區分、「是否革命性」來形容。科技上如互聯網、雲端等,便打破時間和地域的界限;觀念上如環保、素食等,亦改變世界和人類的生活模式。公司成立時希望以跑步改變生命,因此在活動推廣上決心為「跑步」創新,令跑步不只是比賽,而是自我修練。雖然不夠革命性,但仍可創造不少社會價值,於是把重點放在如何做好推展工作。
社創要有「品牌」
社創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如何有效率地將商業管理模式應用於社會事務中,也許是在啟蒙的廣告公司薰陶下,我比較著重「品牌管理」和「定位」。所謂百貨應百客,重點是能吸引誰的眼球,所以定位要清晰。公司初創時缺乏資源,只能集中火力主打「跑步」,初期專為青少年舉辦跑步訓練項目,當時雖有不少「引誘」叫我們去涉獵其他年齡層,但大方向還是要專心集中青少年發展。這除考慮公司能力外,亦顧及競爭者的影響,社創要專注做好一個範疇的事,才能「以小勝大」,走得比他人更快更遠。

而在跑步項目方面,我們將原本長跑比賽重新定位為慶典式親民嘉年華,並取名「香港街馬」,為跑友提供共融分享跑步樂趣的快樂體驗。
第一屆於2014年誕生,我們堅持在市中心「封路街跑」、堅持不太晨早起步、堅持沿途有打氣表演、堅持鼓勵參加者裝扮慢跑、堅持終點嘉年華分享成功完賽的喜悅……尚記得當年有批評認為社企不應將金錢花在美麗的布景板上,不應花在漂亮設計的跑衣上,倒不如省下資源舉辦多兩班跑步訓練;也讓大眾對我們有所誤解,以為我們資源豐富、不用籌募經費。可是一個「品牌」如沒有漂亮展示和設計,對於尋找贊助商會難度倍增,同時建立品牌有助吸納忠誠「客戶」,所以當時公司主打年輕人服務,內部第一條指引便是「最緊要型」。
協同合作
社創和社會事務以理念、熱誠為先,同路人不難加強協作,增大聲勢。筆者公司在青少年服務上曾與200多間中小學、60多間慈善機構合辦長跑訓練,有些更成為策略合作夥伴。而每當以為「山窮水盡」時,總有奇蹟出現,例如「香港街馬」長跑活動便是與政府、商界、慈善團體、民間組織、專業人士等協作,才成功打造這個創新的「封路街跑」跑步項目——經歷過第一次跑郵輪碼頭、第一次跑觀塘繞道、第一次跑機場隧道、第一次跑土瓜灣、第一次跑東區走廊、第一次跑東區海底隧道……

要成功推行社創理念,猶如要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容易。當年常被問及的第二個問題是:「既然這麼創新,你如何面對種種未知,將理念實踐?」當中的智慧、學問,博大精深,也成筆者一直努力學習的方向。
近年受疫情影響,公司也作出不少改變,定位亦由跑步正向加入健康快樂、由青年發展涵蓋家庭健康。如有興趣參與協作,可相約筆者傾談!
文:梁百行
全城街馬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社會企業「全城街馬」相信跑步不單為跑手帶來樂趣,更能為跑手自身、身邊人以至社區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