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不景,失業率攀升,求職屢尋長工不果,轉戰合約工機會會否更多?做合約工是否一定「騎牛搵馬」,對長遠事業發展可有幫助?人力資源專家助你拆解合約工迷思,令求職方向更明確。
疫情影響就業市道,長工招聘趨審慎,合約工市況又如何?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不管全職、兼職或合約工,職位數目升跌,皆跟隨就業市場趨勢,若經濟下滑,整體合約職位數目亦隨之減少,反之亦然,因此在現時市況下,暫未見合約工大幅增加。不過,受疫情影響,有些企業制定來年人力預算時,也考慮把長期職位轉為合約職位,這確有上升趨勢。「疫情將持續多久,未來會否出現第五、六波,仍是未知之數,企業看不透市況,難定下長遠業務計劃,請人自然更審慎,就算原本想招聘人手,也會考慮暫時以合約工代替長工職位。」
合約工擴至技術工種
合約工也可以是全職工作,只是設有明確聘用期限。一般而言,合約職位在IT和工程行業較為常見,因行內部分工作是以「project based」形式進行,合約期滿後便不再保留職位。至於其他行業,則以合約文書或秘書職位等較常見。周綺萍說,疫情下,合約工也有一些新趨勢,職位漸漸擴展至一些技術型或專業工種。「例如多了企業聘請合約會計,另也有保險公司以6個月短期合約聘請精算師,這些情況以往是較為少見的。」據Recruit網頁顯示,近期合約工崗位有600多個,涵蓋工程、物流、醫護、社福、零售、餐飲等行業,當中以IT職位最多,其次為社福和工程職位,另也有一些技術型職位包括會計、數碼市場推廣人員等。
目前本港有多少人從事合約工?似乎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可參考。不過,據人力資源顧問公司Page Personnel調查顯示,本港去年底,在18至36歲的就業人士中有11.83%從事合約工職位,而在37至53歲和53歲以上就業人士,比例分別達到12.3%和20.9%。此外,在18至36歲的職場人中,51%從事全職工作並曾於過去從事合約職位,由此可見本港打工仔對合約工並不陌生。
周綺萍提醒求職者,雖然疫情下求職不容易,但尋找合約工也要配合長遠事業發展,不宜把要求降得太低,當中有3點需要注意。「首先,即使做合約工,宜盡量找回本行有關工作,那你所得經驗便較為relevant,對日後事業發展有利,否則做一些毫不相干的工作,經驗也難寫入CV中。第二,若真的找不到本行職位,也可退而求其次,尋找相近工種,像你做開初級會計職位,也可試試行政秘書崗位,讓自己技能增值,擴闊經驗。第三,一般而言,約有一至兩成合約職位,日後有機會轉為長工,如屬此類崗位,HR多會在面試中說明,即使沒有,你也可主動一問,一來可讓自己了解職位發展,二來也可顯示出你對工作的誠意。」
政府非公務員職位
求職者如想尋找合約工,也可留意政府非公務員合約職位。據政府網頁顯示,多個部門現正招聘人手,如教育局現聘請行政助理,月薪24,870元,基本要求為持有香港所頒授的學士學位,熟悉中英文輸入法及電腦操作者優先,工作合約為期1年。此外,食物及衞生局招聘項目統籌員(多媒體),職責包括製作用於社交媒體傳訊的美術作品,包括相片、影片、動畫等,入職要求為持本港大專院校相關認可副學士或高級文憑、具三年相關工作經驗等。「政府職位空缺查詢系統」網頁載有各職位招聘詳情,求職者可瀏覽搜尋。

周綺萍說,在僱主而言,合約職位優點是富有彈性,以較靈活招聘模式應對不明朗環境。
合約工權益需知
從事合約工作,也要留意法例權益保障,以下是兩個常見的問題。
合約工是否受勞工法例保障?
不論合約、兼職或臨時工,只要符合418規定,即連續4星期、每星期工作達18小時,便受勞工法例保障,可享有法定假日、有薪年假、疾病津貼等保障。至於強積金方面,僱員凡連續受僱60日或以上,不論每周工作多少天或小時,僱主也須安排強積金供款。
續約會否「斷年資」?
不會,無論僱員的合約是每年續簽,抑或每月續簽,年資也不會因此而中斷,僱員可享有相關年資的保障。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