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實行數碼革新,是一項艱鉅任務,單是人力便面對結構性難題:一邊廂,IT人員疲於奔命,應付不同部門要求,人手一再告急;另一邊廂,其他部門員工,縱熱衷應用科技且不乏創意,奈何不懂IT技術,無法自主創新,流於被動。企業若要打破僵局,使數碼化加速前進,人力概念也要來一次顛覆性創新。鄭祖瀛說:「今時今日,IT工作不應局限於IT部門,其他同事也可實踐數碼創新。人人也可成為IT人。」港燈近年推出一項「全民造App」運動,讓不同部門員工「自己寫App自己用」。
「兩年多以來,同事開發超過130個App,功能各有不同。」鄭祖瀛不是IT出身,編寫程式亦非他所專長,但他談起員工開發的應用程式時興致勃勃,像有個「壕坑工程監察」App,可供巡查員工上載工地相片資料,讓主管和承辦商實時了解進度,令原本每天花1小時處理的文書工作,大減至數分鐘完成;另有個「關懷有饍」App,則用來派發80萬張餐飲資助券,可節省數以萬計工時。這些程式不乏創新點子,但重點是它們並非出於IT人之手,而是由沒IT背景員工擔任開發主腦。「我們在不同部門發掘許多新的『IT人』,他們已變成公司寫App生力軍。」
鄭祖瀛擔任南丫發電廠廠長多年,於2017年獲擢升為公司營運董事,負責管理發電、輸電及配電、系統運作以至公司資訊科技發展。他隨後按港燈創新策導委員會方針,著手推動數碼創新,並於2018年推出「eConnect」應用程式開發平台,釋放員工「寫App」潛能。
End-user computing 激發數碼潛能
這個「全民造App」計劃的構想,也與他昔日和IT部門「交手」經歷有關。他說,早年在南丫發電廠工作,不時要找IT部門幫忙,但往往經歷漫長的等待,令他體會到,若要加速數碼化,需從不同部門吸納生力軍,不能讓IT部門單打獨鬥。「以往交手經驗,讓我感覺IT部像永遠不夠人,IT人總有更重要的任務在身!有時你想提升系統,向IT部門提出請求,但過了很久相關工作仍未做完,結果等了又等。」

然而「遲交貨」非因IT人怠慢,而是他們工作實在繁重,除協助其他部門改善系統,他們亦肩負更多重任。「現今IT戰線非常廣闊,各類大型系統也要定期維護更新,另需兼顧網絡保安,單應付這些工作,已極具挑戰。」另一方面,一眾IT「用家」,即各部門員工,角色看似被動,但其實頗具潛能,可在數碼化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許多同事雖然沒IT底子,但對科技很有興趣,熱衷學習新技能。他們平日工作,也會鑽研辦公軟件,像Word和Excel,可運用得出神入化。」
因此,數碼化關鍵,在於提升非IT員工技能,釋放各部門創新潛力,而這正切合「End-user computing」理念,即讓一眾「用家」參與開發程式,打破由IT人主導的傳統。
「用家」自主造App
實踐End-user computing理念,需有兩項重要配套,一是科技平台,一是技術培訓。鄭祖瀛說,港燈與一家初創企業合作,自2018年下半年起採用創新資訊科技平台「eConnect」,它是一個使用者自建手機應用程式平台 (End-User Computing for Mobile App),可讓沒電腦編程技能的員工,經簡單培訓後,即可自行開發用於日常工作的手機應用程式。若要加上較複雜的功能,IT部門會提供協助,利用「機械人流程自動化」(RPA)及「數據可視化平台」(Tableau),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
至於培訓則由IT部門策劃,設有3天課堂,另加6.5天工作坊。員工不用由傳統編程學起,因eConnect平台已簡化製作流程,員工可集中思考如何利用程式減省工序。各部門員工也可報名參加培訓,並經導師指導設計程式,做好後可馬上應用。鄭祖瀛說,公司每年平均投放約200萬元支援平台,至今有七十多位員工自行開發逾130個手機App,他們來自不同部門,包括輸配電科、發電科、工程建設科、客戶服務科、人力資源科及公共事務部等,而製作的App包括各部門颱風來襲前的防風檢測項目、貨物盤點清單、工作前風險評估等,目前連同旗下員工、供應商、承建商和合作夥伴,有逾千人使用平台。
革新傳統工作模式
開發App旨在減省工序提升效益,像由客戶服務人員主理的「關懷有饍」App,便用於一個資助餐飲業的大型項目。鄭祖瀛說,港燈去年和今年推出「關懷有饍」中小企食肆資助計劃,當中涉及眾多持份者,包括220多間食肆、23家社福機構及4萬個有需要家庭。計劃要登記、派發及兌換80萬張餐飲券,去年向參加食肆發放2,000萬元資助金額。「可想像,若用傳統方法以人手登記和核對資料,再向食肆發放資助,需花上大量人力物力,但用上數碼科技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客戶服務科員工接受培訓後著手製作應用程式,將整個流程數碼化。社福機構職員可利用手機為申請人填寫表格及掃描餐飲券QR code,便完成登記手續。受惠家庭使用餐飲券時,食肆只需用另一雲端系統App掃描餐飲券上QR code核實並記錄金額,即完成兌換手續,過程可節省逾10萬張A4紙消耗,縮減港燈員工約8萬工時。鄭祖瀛說,數碼科技勢將影響各行業,不管從事甚麼工作,也要培養新的「IT觀」。「以前你或覺得IT工作理應由IT人去做,與自己無關,但今時今日,科技潮流勢不可擋,無論從事甚麼工種,也要認識數碼科技,才能自主創新。」
由見習化學師到營運董事
鄭祖瀛1979年加入港燈集團,他當年大學主修化學,畢業後當了兩年中學教師,再轉投電力行業,應徵港燈見習化學師。「當年在發電廠,工程師是主流職位,而化學師則隸屬較小的單位,擔當支援角色,負責化驗各種物料,如石油、偈油、油漆、鍋爐水等。」 鄭祖瀛自言性格內向,喜歡獨處思考,但同時充滿好奇心,最愛拆解事物原理和構造,學習新知識最為主動。當年跳出校園,走進電廠,看見一座座系統設備,感到十分雀躍。「一加入公司,便覺環境很適合自己,因電廠工作範疇眾多,像機械工程、電力工程、土木工程、系統控制,以至營運,我對每一樣也感興趣。」他身為化學師,做好化驗工作之餘,也會博覽群書,為了解電廠運作,連會議紀錄也看得津津有味。「那時電廠興建新的發電機組,團隊會定期開會審視進度,會議紀錄極為詳細,足足有數吋厚,當中有許多附錄,詳列機組設計原理。每次開完會後,我也會細閱會議紀錄,由頭看到尾,一邊做筆記,學到新知識很有滿足感。」
事業三寶:好奇、熱誠、不怕蝕底
當化學師邊做邊學,得到許多發揮機會,加上先後有上司離職或提早退休,他屢獲提拔晉升,前後用8年時間便當上化驗單位的主管。後來電廠廠長找他,給他特別任務,令他事業跨進一步。「廠長給我其中一個任務,是為公司開展新的IT項目,雖然那時我不太懂IT,未做過也沒經驗,但二話不說便應承了。」

港燈不同部門單位團隊,如IT部、客戶服務科、輸配電科等,也參與了程式開發工作。
主理這IT計劃,對他來說,是頗大的挑戰。鄭祖瀛說,廠長起初叫他統籌一個倉存系統項目,後來系統發展成應用於公司不同部門的企業資源規劃方案(ERP System),而他要擔任「中間人」角色,確保系統能「落地」應用。「公司購置了整套軟件,但需按部門實際情況而修改調整,於是我便逐個部門叩門,了解同事作業流程和要求,再指示軟件商作相應修改,最終系統做了46項大調整。有一兩年時間,每天工作至凌晨兩、三點,雖然工作辛苦、挑戰重重,但亦獲益良多,尤其可了解各部門運作,所學到的東西,至今仍很受用。」
其後當上發電廠廠長,並晉身公司管理層。投身電力行業數十年,事業有三樣要素,令上進動力源源不絕。「首先,你一定要有好奇心;其次,要喜歡自己的工作;第三,不要怕蝕底,尤其上司同事給你新任務,不要『托手踭』,因為對方既然指派你,其實心中已認定你是最佳人選,而你從中亦能學到更多。多年來,每當獲派新工作,我一定會say yes,並視之為免費學習的機會,讓你邊做邊學,充實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員工學寫App:有思想衝擊
港燈客戶服務科助理社區業務經理陳潤萍,是開發「關懷有饍」App的主將。本身沒IT底子的她,去年加入港燈,首天上班便遇上「思想衝擊」。「沒想過,第一樣學習的東西,竟然是寫App,令我有點shock!後來上培訓課,發覺寫App沒想像般難,只要在平台上規劃項目工作流程,再設計電子表格,基本上,用拖曳(Drag and Drop)方式,便可建立應用程式。」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