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步入人工智能時代,各行業紛紛應用科技轉型,但社會發展科技,積極擁抱「Hi-Tech」,除要配合軟硬件設施,心態也要同步轉變,因科研不單是創新技術,也是一種處世態度。「我想,科研也代表一種精神吧,工作向來是點點滴滴,默默耕耘。真誠努力持之以恆地去做,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需要變的,還有事業觀念,想出人頭地,不一定要當醫生律師,讀STEM學科、投身科研,也可獨當一面。
現今科技融入各行業,從事IT科研有前途,Data Scientist、軟件工程師、研究員皆炙手可熱,薪酬待遇水漲船高。徐建認為,當前正是科技界最好的時代,本港發展創新科技,機不可失。「科技的重要性比任何時候都要高,為經濟帶來前所未有機遇。昔日經濟著重貿易貨品往來,如今連貿易也由科技帶動,而科技本身亦變為重要商品服務。我們正身處Tech-Driven Economy時代,定要捕捉箇中機遇。」
創新人才培訓計劃
即使在疫情下,IT與科技行業仍一枝獨秀,無論職位空缺數目、從業員人數,以至科研開支,皆持續上升,未來科技就業和發展機遇皆不缺,唯獨人才奇缺,供不應求。徐建說,現時全球也在爭奪科技人才,本港需加強科技人力發展,人才既可由外部招聘,也需從內部培育。然而,科技日新月異,年輕人由學院走進業界,從學術轉到科研實戰環境,需有一個培訓平台作銜接,以助人才提升創新研發能力。
過往科技園公司透過不同培育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支援,如今支援業界和人才的層面進一步擴大。徐建說,科技園上月成立「香港科技園創科學院」(HKSTP InnoAcademy),旨在為年輕人提供持續培訓,以科技園公司的四大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生物醫療科技、數據及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重點栽培年輕人才。「學院不是要取代大學位置,而是補充傳統訓練,提供更多在職培訓機會。」

徐建說,創科學院首個項目為「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共收到本港和海外逾600份申請,逾六成申請者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主修計算機科學、工程、生物學、資訊科技、數據科學等學科。「今年挑選了8位申請者參加,他們現正於不同科技領域的企業,包括醫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從事科研工作,擔任Data Scientist、研究員、工程見習生等崗位。計劃以今年為試點,料未來規模可進一步擴大。」
從事科研工作,不單是知識技術的應用,心態配合同樣重要,因此培訓需涵蓋不同層面。徐建指出,該計劃發揮科學園的園區網絡,助年輕人融入本港創科生態圈,他們先會在科技園公司進行兩個月的創科及領導才能培訓,接受職業指導,再到園區公司進行兩年全職科研訓練。「園區公司將提供在職培訓,讓年輕人從事不同的科研項目,體驗科研工作。」
徐建續說,學院將陸續舉辦其他培訓項目,料今年將推出見習生計劃(Traineeship),可供大專畢業生參加,獲選者將到園區公司進行一年或以上實習。「若本身並非修讀科技或工程學科,也有機會參加計劃,創科界設有不同工種,如市場推廣、商業分析等,不同學科畢業生也可找到機會。」此外,科學園設有實習計劃(Internship),為大專生提供實習機會,每年名額約數百個。「至於行業科技專才,我們也將提供專門訓練,與大學和科技企業合辦課程。」
科研精神 成功在於勤
徐建本身是化學工程博士,曾從事能源、工程,以及科研技術轉移和商業化工作。對她來說,科研既要有知識學問,更是一種態度精神。「成功往往在於勤,不管天資有多聰敏,成功『天秤』的另一邊,總是載著勤奮。勤力帶來專注,而當你專注、鍥而不捨、真誠地做一件事,日子有功,自會做出點點成績來。」

從事科研不是投機賺快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社會在精神層面,也需有所轉變。「社會普遍追求『速成』,但搞科研卻不是求快,你需有耐性、有準備,耐得住寂寞,成事前往往經歷許多失敗。所以希望社會各界能對失敗有多點包容。」
科技之路從不平坦,社會能給予空間,讓年輕人多作嘗試,對發展科技至關重要。徐建說,她早年認識數位年輕人,博士畢業投身科研,發展金融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理財程式,公司由三數人小本經營,至獲得數千萬元注資,走過段段艱辛路途。「他們創業起點在大學圖書館,大家拿著手提電腦,坐在一角談創業,後來獲得一些資助,租了一間村屋當作辦公室,沒有像樣的裝潢,連個正統辦公室也算不上,大夥兒就擠在那裡默默打拼,編寫程式、設計演算法,遇上不少困難挫敗,而且常誠惶誠恐的,因資金一旦用完,卻又找不到投資者,也許便要結束了,但他們就是一步步堅持下去,研發人工智能程式,去pitch不同的公司,後來更創立自家品牌產品,四、五年下來,業務漸見起色,最近獲三千萬元注資,不斷擴大規模。從事科研一點不容易,你要能堅持、捱得住,尤其科技日新月異,過程中你會遇上許多不懂的東西,需一邊學習一邊探索。」
別低估自己的學習能力
徐建在內地長大,自小熱愛數理工科,但並不覺得自己聰明,所以格外勤力。「我很喜歡數學,那時學幾何,若然拆解不了題目,我便廢寢忘餐地想著,像入迷了一樣。」大學選修化工及自動化工程學,畢業後往海外修讀能源碩士,再取得獎學金遠赴法國攻讀化學工程博士,可她當時連丁點法語也不懂,靠著一股傻勁去學去衝。「到了法國,想生存便要學法文,但語文老師卻是『用法文教法文』,我完全聽不懂,得靠手勢動作去領會。那時每天醒來便打開收音機,總之一有時間就不停聽、不停學。後來總算學會了,能用法文讀博士、寫論文。我想說,人的學習潛力頗高,在事業旅途上,你總會遇到許多新事物,需重新學習,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並把握機會。」

畢業後來港發展,曾擔任顧問公司能源專家、跨國工程公司業務策劃人。及後加入香港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負責大學技術轉移和商業化、專利開發授權等工作。「技術轉移是個很新的行業,工作上許多東西都是靠自學。大學不同學系也有科研成果,而我負責推廣和申請專利,便要了解箇中原理,因此常要閱讀不同學科的研究論文,申請專利也得自學法律。對我來說,那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從中獲益良多。」
前年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擔任首席商務總監,繼續推動本地科技發展,由吸引高科技公司進駐園區、與大學和業界建立合作關係,再到最近協助成立創科學院,一路見證科技迅速擴張,人才招聘亦變得熾熱。昔日畢業生加入大企業當Management Trainee才是天之驕子,如今讀IT、科技、工程,專攻科研也可獨當一面。「正如我們推出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就是想帶一出個訊息:投身創科界也可成為社會創新的leader。」
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
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共提供26個月培訓,參加者先在香港科技園公司接受兩個月的創科及領導才能培訓,再到參與計劃的園區公司進行兩年全職科研工作,接受長期職業指導。獲選學士畢業生月薪達港幣2.5萬元,碩士畢業生為港幣3萬元,而博士畢業生則為港幣4.5萬元 。 凡主修科學系、工程學系或其他相關學科,並於近兩年內畢業的大學生均可申請參加計劃。計劃今年挑選8位人才參加,他們現正於參與計劃的園區公司實習,包括Intact Financial、Lee's Pharmaceutical(李氏大藥廠)、SenseTime(商湯科技)、TCL和UMEC(聯合微電子中心),接受歷時24個月的全職科研工作和職業指導。

徐建說,成立香港科技園創科學院,冀發揮園區網絡,與業界夥伴合作,為畢業生及中層科技專才提供前瞻性的學習及培訓計劃。
科技人才渴 就業招聘熱
疫情下,不少企業加快數碼轉型,令科技就業行情看漲。香港科技園公司今年3月底曾舉辦職業博覽,雖因疫情而需轉為網上舉行,但招聘和應徵反應踴躍。博覽會有逾170間公司參加,提供逾1,100個空缺,當中85%為技術和研發職位、30%職位可供應屆畢業生申請。博覽會首周吸引4萬名訪客參加,共收到1.2萬份履歷表,當中擁有研究生學位的求職者佔42%,其餘大部分持有學士學位。
若參考政府統計數據,也可見科技界人力增長迅速。據統計處資料顯示,本地「研發人員(R&D)」數目,由2008年2.2萬增至2018年3.3萬人,十年上升55%;至於「資訊科技服務」人員增幅同樣顯著,截至今年6月達4.8萬人,較2010年3.2萬人,增幅有五成多,而較今年3月仍有1.6%增長,可見就業不太受疫情影響。展望未來,隨著本地研發總開支佔GDP比例將持續上升,料由現時約0.8%增加至2022年的1.5%,本港科技和人力發展有望進一步提升。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