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時間過了,IT人Kevin仍埋頭苦幹,電腦鍵盤「劈里啪啦」響過不停,然而他心裡有一種更響亮的聲音,將他思緒引到另一處:「疫情打亂轉工部署,令我困在這間公司多一年半時間,近來行內好像特別缺人,好些中層同行都移民,跳槽機會突然增多……現在是時候轉工了嗎?」Kevin的心聲,或反映不少打工仔的轉工訴求。踏入2021年以來,疫情放緩、經濟回穩,企業招聘意欲反彈,加上移民或令空缺趨增,種種因素會否引發新一輪轉工潮,加快就業市場人才流動?
雖然疫情導致多國封城、社交隔離、遙距工作,但無阻打工仔轉工欲望持續膨脹;疫下就業人心思變,似乎是一種環球趨勢。保誠金融公司(Prudential Financial)的《美國工人脈搏》今年4月曾公布一項調查,結果發現26%受訪者稱會在疫情後辭職,其中80%受訪者辭職原因是擔心自己的職業發展,亦有72%的人表示疫情讓他們重新反思自身職業技能。此外,加拿大也有類似調查,49%受訪打工仔稱待就業市場好轉,便會考慮辭職轉工。
渴望變革 打工仔逆市轉工
至於香港也出現類似情況,但打工仔似乎更積極行動,即使去年疫情高峰期,轉工者仍「人多勢眾」。國際人力資源機構Randstad(任仕達)今年初公布一項調查,指出去年4月至10月期間,即疫情反覆爆發之時,有三分之一香港受訪者表示有轉工,其中三大原因包括:個人變革的渴望(44%)、改善就業條件(41%),以及期望在管理範疇中實踐個人抱負(27%)。
孫嫣嫣預計,今年下半年,資訊科技、金融、工程、醫護等行業,人才需求仍保持殷切。
去年疫情反覆、經濟不景,工作理應求穩,但不少人反其道而行,疫中求變,應如何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行動?Randstad(任仕達)大中華區人才搜尋與甄選部董事總經理孫嫣嫣指出,疫情下有三大原因驅使打工仔決意轉工。首先,疫情直接衝擊部分行業,如航空、零售、款待等,不少從業員被迫轉型,不單轉工,更須轉行;其次,疫情令企業工作和業務模式大變,使不少在職人士反思本身技能和事業方向,冀轉投更穩定的行業,作長遠發展。
此外,疫情加速各行業數碼轉型,並創造更多工作崗位,如數碼營銷、電子商務、金融技術等,加上部分行業招聘依然活躍,亦增加就業市場人才流轉的速度。「像資訊科技、建築工程、金融、醫護等行業,不論後勤或技術職位,人手需求持續高企,既帶動行內轉工情況,也吸引不少人入行。」
移民潮「拉動」 轉工?
踏入2021年,疫情轉趨緩和,失業率由年初7.2%高峰,回落到5月至7月的5%。孫嫣嫣認為,自今年以來,本港就業市場逐步回穩,料打工仔轉工將更趨活躍。
此外,近期社會出現移民趨勢,或導致本港人才外流,變相令本地空缺增加,成為打工仔轉工的「拉動因素」(pull factor)。「一方面,經濟逐漸復甦,人手需求回升;但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卻似出現人才外流,兩種趨勢背道而馳,或令本已缺人的行業更難聘得人手。而由於人才外流令空缺增加,本地人才或有更多向上流動和轉職的機會。」她建議僱主,在經濟回穩、移民增多下,既要部署吸納人才策略,也要做好留才準備。「職務轉換(job rotation)、晉升機會、知識技能培訓,以至工作生活平衡等,皆是留才重點。」
移民觸發人力市場重新洗牌?
社會似在醞釀移民潮,因人才外流而令本地空缺增加,會否引發人力市場「洗牌」效應、推動「留下來」的打工仔轉工?有研究則顯示不少年輕人打算在未來5年到外地就業,香港人力短缺或已響起警號,應及早加強二線人才培訓,應對人才流失。
雖然港人移民確實人數未明,但據政府數據顯示,2019年簽發「良民證」(無犯罪紀錄證明書)數目達33,252份,較2017年及2018年高出逾4成,去年稍為回落但仍有逾2.9萬宗,亦是近9年來第二多。至於今年首5個月共有15,707宗申請。雖然並非所有申請人皆為移民,但相信移民者亦為數不少。此外,政府剛公布,今年中人口數字約739萬人,比去年同期下跌1.2%,過去一年有近9萬人離港。政府發言人則解釋,淨遷移包括工作和讀書等,概念上與移民不同。英國當局則估計,今年約有12.3萬至15.3萬港人透過BNO簽證計劃移民英國。
詹少玲說, 近年移民年齡層有擴闊趨勢。昔日以30至50歲人士為多,如今既多了20多歲年輕人,也有不少60至70歲長者,選擇移居海外。
環凱移民顧問有限公司移民項目(營運)總監詹少玲表示,自2019年以來,其公司接獲移民查詢個案數目持續上升,2019年較2018年上升4至5倍,而去年和今年的按年增幅約10%至20%。港人移民地點主要為加拿大、澳洲、英國等,移民者從事不同行業,如資訊科技、醫護、教師、會計等。「當中以資訊科技和醫護人員較有優勢,因所掌握之技能在外國甚為渴求,故他們的移民機會或較高。」
調查:四分一年輕人打算外地就業
移民人數增加,將影響本地人才供應,有研究更指出,香港需及早應對人才外流問題。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創研庫」早前公布《為香港年輕人才流失作準備》研究報告,以網上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1,135名34歲或以下持學士或以上學歷的本地年輕人,結果顯示,近四分一受訪者(24.2%)打算未來5年到香港以外地方就業,而在四大支柱產業或五大具潛力產業中,更有近三成人(29.5%)有這想法;逾八成(83.9%)預期香港未來5年出現人才流失問題。
黎曉彤說,企業應改善管理文化,增加僱員工作自主和靈活度,提升創意發揮空間,亦有助挽留年輕人才。
青年創研庫經濟組成員黎曉彤指出,年輕人才流失現象,勢將加劇本地人力資源短缺情況。「未來5年,人口老化、出生率低、年輕人才流失,這三大因素,將令本地勞動人口出現重大變化,不單令人力短缺更嚴重,也加劇各行業人員老齡化。」若本港人才外流加速,加上勞動人口進入下跌周期,香港人力供應或面臨雙重挑戰。政府《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到2027年,本港15至34歲人力供應將較2017年下跌12.5%,而人力需求則持續上升。整體而言,本地人力短缺將達17萬人。Recruit認為,雖然難以預計未來移民人數,但若保守估算為10萬人,連同原本短缺的17萬人,5年後人才缺口可能將近30萬人。
二線人才向上流動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事袁小敏認為,若然人才持續外流,或加快人才流轉速度,本地人才有更多「上位」空間。「因就業空缺將會增加,且需有人填補,二線人才亦有更多向上流動機會。」青年創研庫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為應對人才外流,受訪者認為政府最應「資助二線人才在職進修」(41.4%),而企業則最應「加強培訓二線人才」(55.6%),可見受訪者普遍認為培育人才接班頗重要。
袁小敏說,年輕人才流失的現象會加劇人力資源短缺情況,香港應及早作出準備。
黎曉彤和袁小敏建議,教育局應選定人才短缺的行業,為在職二線人才提供兼讀銜接學士學位課程的資助,並由企業提名僱員參加;而參考「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所選定課程可包括金融科技、檢測及認證、建築及工程、創意工業等範疇。此外,當局也可加強聯繫和招攬在外地的香港年輕人才回港就業,另也可推出「海外畢業生企業實習計劃」鼓勵年輕大學畢業生回港發展。
IT、醫護業 缺人+移民 人力雙重挑戰
IT和醫護行業一向人手短缺,疫情下人手需求更不跌反升,進一步擴闊人力供求差距,現在還多了一個移民因素,勢令缺人問題變得更尖銳。
疫情下,資訊科技行情看漲,業界人才需求保持強勁。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資訊科技服務」就業人數達48,609人,較去年同期增加2.1%,而較2019年同期則上升近3%。VTC創新及科技業2020年人力更新報告則指出,雖然疫情令經濟陷入衰退,但加速各行業發展網上業務,帶動資訊科技人力需求轉變,行內人才需求眾多,包括數據科學家、商業分析員、 網絡安全工程師、用戶體驗或用戶介面設計員、程式編製員和全端軟件工程師。
IT人手「缺上缺」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疫情下IT業人才需求仍然殷切,尤其程式開發方面,由於市場人手供不應求,連在學IT生也甚為搶手。「行內不少企業聘用大學生當兼職,從事程式開發和編寫工作,即使對大學一年級生也頗為渴求,他們在學已累積數年經驗,畢業後順理成章轉為全職,人工亦更高。」他續說,目前市場不乏職位空缺,從業員轉工意欲並沒因疫情而減退,跳槽加薪幅度一般由數個百分點至一成或以上。 然而,人手需求上升的同時,業界人力正面對新的挑戰。「行業本來已缺人,現在加上移民趨勢,僱主或更難請人。」他指出,自2019年起,業界陸續出現從業員移民個案,移民者以中層人員為主,年齡以20多歲至40歲較多。「有些聘用100人或以上的IT公司,因員工移民而流失一成人手。雖然這屬個別例子,但亦可見移民確會對企業人手造成影響。」
方保僑說,長遠而言,本港應設法培育並吸納更多IT人才,以應對各行業數碼化發展。
方保僑預計,若移民情況持續,將導致空缺進一步增加,從業員轉工或更趨活躍。「長遠而言,留下來發展的年輕人,料可有更多發展機會,晉升速度也更快。」至於僱主亦可增加工作靈活彈性,加強留才措施。「由於許多IT工作不受地域限制,即使員工移民海外,企業也可以project based形式,讓人才繼續為公司工作,這或可舒緩人才流失的壓力。」
醫護移民影響浮現
醫護是另一缺人行業,疫情帶動人手需求急增。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人類保健服務」(Human Health Services)從業員人數逾14.5萬人,較去年同期13.9萬人增加近4%,而職位空缺有2,407個,按年升近3%。
然而,行業人力正受移民影響,所受衝擊似乎更大,醫生和護士流失尤其嚴重。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早前表示,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底,全職醫生包括實習醫生及牙醫的流失率為4.6%,全職護士流失率則為6.5%,較去年同期上升0.9個百分點,相信部分醫護人員離職是因移民所致。私家醫院亦同樣面對醫生移民,導致人手不足問題,部分私家醫院轉向公立醫院「挖角」,令情況雪上加霜。
醫護業人才流失,護士料為重災區之一。香港護士協會今年初公布《香港護士移民意向問卷調查》,訪問了684名各職級護士,結果顯示,有逾一半受訪者表示正考慮或正辦理移民海外(43.9%及9.9%),當中以護理年資「五年至十年內」的受訪者最高(71.7%);而在正辦理移民海外手續的受訪者當中,有逾八成表示會在兩年內離開香港。
香港護士協會副主席楊綺雯指出,結果反映本港將失去具有一定經驗的護士,導致行業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同時令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護士人手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惡化。協會建議政府增加護理訓練名額,以擴大本港的護士供應,減低護士流失海外對本港護理服務的影響,及推出改善醫院工作環境等措施挽留護理人才。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