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半小時的訪問裡,金記冰室老闆徐汶緯喝了兩杯奶茶,雙眼眼袋略顯疲態,可他說起行情卻龍精虎猛、滔滔不絕,甫開始便進入「作戰狀態」,大談「打逆境波」之道。縱使疫情肆虐兩年,為餐飲業帶來空前挑戰,但對他來說,「躺平」從不是選項,「逆戰」才是常態。「因為從小到大,我習慣打『逆境波』。有時逆境未必是壞事,它可促使你進步,只要不怕艱難捱過去,一切會慢慢好轉過來。若太順境,客人常大排長龍、生意『唔憂做』,反而會令人鬆懈,變得不堪一擊。雖然疫下挑戰重重,但天不會塌下來,反正明天仍會繼續,何不樂觀面對?」
餐飲業經歷5波疫情、走過一道道難關,天天要「疫」流而上,少點正向思維都不行。但回想兩年前,疫情剛來襲,徐汶緯卻有點過於樂觀,以為疫情會像2003年SARS一樣,很快消退。「當時覺得市場會很快反彈,擴充機會來了,於是租了數間舖開新店。」沒料疫情持續如浪湧,限制措施不斷「加辣」,令業界遭受「史無前例」的打擊。「用法例第599章來規管業界,可算史上第一次。我們做餐飲生意,最重要能『翻枱』,即一枱客接一枱客,而一旦禁堂食,你有枱卻沒客,這是從未試過的。」
他坦言,這兩年來,面對諸多難題,難免壓力飆升,他和許多業界從業員一樣,曾捱過不少無眠的晚上。他呷一口奶茶說:「有時睡不著,望著天花板,眼光光直到天亮,常常想辦法維持生意,跟員工共度時艱。我來自基層,做水吧出身,明白員工若失掉工作,對家庭影響很大。公司旗下有40間餐廳,員工逾1,000人、背負1,000個家庭的生計。」

徐汶緯去年獲選為十大傑青。
戰勝逆境 關鍵在「細節」
在第二、三波疫情期間,曾禁晚市、禁全日堂食,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沒先例可援,只好見招拆招,而徐汶緯發現,戰勝逆境之道,就在「細節」之中。「挑戰愈嚴峻,你愈要把事情做得仔細嚴謹,減少出錯。」他舉例說,當初禁晚市,餐廳轉攻外賣生意,不單要馬上推優惠吸客,營運細節亦要變陣,簡單如包外賣流程也要謹慎規劃。「試想,若你有十分一外賣包錯,不單無助改善業務,更帶來額外損失。」 他說初轉外賣生意模式時,店舖曾一度「冧檔」,外賣堆滿櫃枱來不及包裝,以致店外擠滿車手等取餐,他要一邊落場幫手, 一邊想辦法改善流程。「第一,要重新設計餐單,務求簡單、不用太多菜式配搭;第二,餐具要配合,刀、叉、匙、筷,分開拿易出錯,於是我重新組合兩套外賣餐具,一套中式、一套西式,各用不同顏色包裝,確保不會拿錯;第三,飲品要特別注意,因它通常放在最頂位置,膠袋一打結,紙杯易變形倒瀉,後來我在紙杯底加了紙托,便可固定杯身,包無甩漏。我想說的是,餐廳營運殊不簡單,尤其在逆市中,每個細節都重要。」
第五波疫情挑戰嚴峻
徐汶緯說,數到業界最困難的時候,是3月第五波疫情高峰,以他的餐廳為例,部分員工受感染,三分一店舖要停業。「那時也顧不得生意,有些員工確診要居家隔離,但沒人照料,連吃都成問題,我便吩咐經理每天派人上門送飯給他們,照顧好他們的基本需要。」

他又回想,去年初公司推出疫苗假,讓1,000名員工「打齊針」,是正確的決定。「員工可在打針當日或翌日放假,我建議他們若返早更可下班去打針,翌日休息;若返夜班,則翌日早上打針並放假,安排後天返夜班,這樣可以有一天半時間休息。起初員工對打針有些抗拒,認為只有老闆得益。我說打針最重要是保障自己和家人安全,工作只屬其次;後來八成員工打了針,我和總經理到分店和餘下兩成沒打針的員工會面、助他們消除疑慮,最終他們都接種了疫苗。」
近來第五波疫情緩和,政府分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食肆晚市堂食重開,行情反彈。徐汶緯說,上月底放寬首日,餐飲業整體生意回復至今波疫情前的七成。他相信,若疫情持續受控,餐飲業「最黑暗的時間會過去」。「行業會慢慢恢復,情況會好轉過來,但業界仍面對不少難題,如物流受阻令食材成本上升、招聘人手困難等,我們仍要仔細謹慎,做好餐廳營運每個細節,將來定會變得更強。」
輸在起跑線 打慣「逆境波」
徐汶緯當年十多歲投身餐飲業,小時沒學歷、沒家底的他,輸在起跑線,早習慣在逆境中磨練。「我在單親家庭長大、自小跟爺爺嫲嫲生活、住公屋,父親一年四季都沒見。我知家窮,不會嚷著買玩具,所以家裡一件玩具也沒有。」自問不是讀書材料,很早輟學投身社會,做過汽車維修、地盤工作,但都渾渾噩噩。後來經朋友介紹,到餐廳當水吧學徒,決心學一門手藝。「當時的老闆叫謝太,是朋友的阿姨,在銅鑼灣開餐廳,她給我月薪6,500元,比一般學徒的4,000元多。」他工作亦分外落力,試過一連數月返「落場更」面不改容。「做完水吧工作,落場3小時沒事幹,便問廚房大佬有甚麼可幫忙,慢慢學執料、炒菜,那時每天工作要站立十多小時,弄得雙腿又腫又痛,每晚回家要泡熱水舒緩。頭3個月也想過放棄,但之後慢慢習慣了。」

徐汶緯說,他當過水吧學徒,一杯奶茶是否好喝,他一看便知道。
打工兩年,儲了些本錢,跟友人合資創業,在筲箕灣開串燒店。「店面150呎,只放得下3張枱,首兩年客人少,為多做點生意交租,常要通宵營業。」後來生意漸見起色,賺到第一桶金,之後他選擇退股,在2008年轉戰中環,開鐵板燒餐廳,但奈何失敗收場,更把全副身家輸掉。「創業不成便再打工,在一家餐廳當經理,那時我創意多多、常提出業務新點子,但上司並不支持,還說若我的點子有用,便不用來打工,這令我感到處處受困,難有發揮。」
經歷試練才成功
本想做個安分守己的打工仔,直到10年前,遇上金記冰室,令他再次踏上創業路。「事業途上,雖然嚐過許多失敗,但逆境中每每遇到貴人,助我闖過難關。我很早便認識金記,因它就在我昔日創業的串燒店對面,店東叫陳伯,年事已高,他花畢生心血建立餐廳,若他不做,金記便要光榮結業,但我很想傳承這冰室品牌,於是接手來做。」
後來在西營盤重新開張,他堅持日做十多小時,慢慢建立口碑,分店愈開愈多。隨著業務不斷擴展,他發現最大挑戰是做好管理和統一出品質素。「我們做冰室,不是要在米芝蓮摘星,最重要是保持分店水準一致,但這並不容易。」他舉例說,當年開了10間分店,每間店的奶茶師傅也有數十年經驗,但人人沖茶手法和時間都不同,而為了統一品質,他引入半自動沖奶茶機,並召開員工大會講解,但近一半員工不同意並辭職。「對我來說,那是不小的衝擊,那天我整晚沒睡,想了一個通宵,決定繼續下去,一邊請離職同事多做幾天,一邊重新招聘人手,後來事情便慢慢解決了。」餐飲事業路,由水吧學徒到餐廳老闆,經歷幾許試練,在他的字典裡,沒有逆來順受4個字,迎難而上方是成功關鍵詞。

增加餐飲人力 要解決就業錯配
徐汶緯自2018年起擔任稻苗飲食專業學會主席(前稱稻苗學會),除關注餐飲業行情,亦關心行內人力發展。他說,業界面對人手短缺多年,即使在疫情下,「難請人」問題仍揮之不去。「在第四波與第五波疫情之間,缺人情況最明顯,其時本地維持多月零確診,市場快速反彈,人力需求急增, 但許多食肆請不到人。假若人力問題沒法解決,即使日後疫情消退,餐飲業全面復甦,依舊無法聘得足夠人手;就算生意回升,你亦難以擴充。」
他形容,餐飲業人力陷入結構性困局,其成因之一,是社會出現技能錯配,以致「有工無人做」。他指出,自從2009年實行「334」學制,中六生畢業後多繼續升讀副學士或學士課程,「這對發展知識型經濟有很大幫助,但對勞動密集行業卻造成莫大傷害。因昔日學制有分流作用,中三畢業如不升學可當學徒,中五畢業亦可投身社會學一門手藝,但這十多年來,我們缺少這兩類人手供應,以致藍領勞動力出現斷層、青黃不接,而且不獨餐飲業受影響,建造、物流、物管等行業,皆是如此。」
由於人手供不應求,技術藍領就業持續看漲。「傳統就業市場是白領薪水比藍領高,但現在情況不同了,一般企業招聘大學畢業生起薪約1.5萬至1.7萬元,但餐飲業以同樣薪酬很難請人,以我們餐廳為例,聘請無經驗者月薪至少1.9萬元起跳。」

加強職業訓練 培育人才
徐汶緯認為,行業若要培訓更多年輕人入行,可加強職業訓練,提供傳統文法中學以外的學習機會。「我建議為餐飲業設立職業先修學校,這類技術中學可與文法中學並行,學生亦要修讀基本學科,如中、英、數、電腦等,同時副修餐飲管理、服務技巧、廚藝等,而暑假也可到餐飲企業實習,中六畢業後可選擇繼續升學,或投身業界工作。」他指出,餐飲業知識甚多,如有成本控制、服務技巧、團隊管理、市場推廣、供應鏈管理等,而且職業發展不限於前線工作,從業員可循管理階梯向上晉升。
此外,促進從業員持續學習,對行業人力發展亦重要,而餐飲企業在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徐汶緯說:「以金記為例,每季皆與中華廚藝學院合辦兩班廚藝深進課程,讓各分店大廚接受兩天訓練,學習炮製4道新菜式,之後即席參加烹飪比賽,贏得頭三名的員工可獲頒獎項證書,並成為分店星級廚師,負責教導其他同事。讓同事提升專業技能,有利行業人力發展,即使他們日後不在我的餐廳工作,為其他食肆效力,亦可為行業帶來裨益。」他認為,做餐飲,只要不斷磨練技能,一樣可達致專業。「精益求精,著重細節,令客戶信任你的出品與服務,顯出你對行業的熱誠和能力,這是人才的重要條件。」
稻苗培植計劃 培育管理人才
徐汶緯為稻苗飲食專業學會主席,他說學會重要工作之一,是推動人才培訓工作。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成立於2003年,由職業訓練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稻苗培植計劃」的畢業學員籌組而成,學員來自不同飲食機構經營者和高級行政人員。稻苗培植計劃課程由稻香集團與職業訓練局合辦,以工商管理概念作藍本設計,在2001至2014年間共舉辦13屆課程,內容包括開業投資策略、採購物流、會計財務、市場營銷等。該計劃於2018年重新啟動並推出2.0版本,課程由「稻鄉飲食文化教育基金」贊助,資助從業員進修。稻苗飲食專業學會負責執行計劃和推廣工作,而VTC稻苗學院則負責提供專業培訓課程。
文:甄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