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人口老化及移民潮衝擊,本港勞動人口在過去3年大幅減少。接近或剛退休的新中年(主要50至70歲)雖擁有豐富工作經驗、人脈及魄力,但他們卻被就業市場忽略及標籤為缺乏競爭力的一群。
一直關注本地新中年福祉及就業情況的慈善機構「樂活新中年慈善動力」,今年4月進行一項名為「新中年對工作前景及個人職涯規劃」網上意見調查,收集約400名年齡介乎46歲至75歲的新中年對個人工作前景及個人職涯規劃的意見,新中年表示尋找工作時遇到困難,並認為企業可提供工作彈性安排和支援,而資訊科技培訓有助提升他們就業,另近兩成新中年要申請最少20份工作才能獲得一次面試機會。
有關香港新中年人士對「工作前景及個人職涯規劃」網上意見調查結果的重點如下(回覆人數:384人):
過去6個月,參與調查的新中年有超過一半(52.1%),無論在職、失業或已經退休都有嘗試尋找新工作。他們尋找工作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合適自己的職位較少」(63.1%)、「年齡歧視」(58.1%)、薪酬未符期望(45.3%)、過往工作經驗及學歷未能應付新工作的要求(39.7%)。
新中年重返職場的主要原因,接近七成是「應付生活開支」(69.1%),其次為「想與社會保持聯繫」(65.7%)、「不想生活無所事事」(57.1%)、「想減輕家庭負擔」(41.1%)、「工作給我尊嚴、滿足感和社會地位等」(41.1%)、「想獲得更理想的事業發展」(20%)。
要協助新中年就業,他們認為企業可提供工作彈性安排和支援,逾半參與調查人士(54.2%)選擇半職(如每周工作2至3天)、全職工作(23.5%)、短期合約形式(15.5%),而選擇在家工作有近7%(6.9%)。
重返職場的協助方面,接近九成新中年認為最需要就業配對服務(87.7%),其次為就業講座或招聘會(45.6%)、職業輔導或生涯規劃服務(37.7%)及撰寫求職信及面試技巧(14.1%)。
接近七成新中年人認為資訊科技培訓(68.7%)有助他們就業,其次為職場軟技巧如人際溝通、與年輕人的職場溝通技巧等(53.5%),以及專業知識(47.7%)類型的培訓,可加強他們重返職場的機會。逾五成新中年會選擇與他們以前工作經驗相關的工作(53.8%),但亦有近四成新中年希望嘗試全新類型的工作。然而,選擇創業的比較少(4.9%)。
新中年人士離開全職工作的原因包括工作量和壓力(41.4%),體力或健康問題(40.2%),公司政策/業務原因(32.7%)。但如這些問題得以解決,超過九成新中年人士(94.01%)都願意重回職場。
此外,近八成(77.1%)新中年人士認為科技如人工智能,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發展。要吸引他們重返職場,超過八成新中年認為企業要提供彈性工作時間(81.2%),以及專為退休人士提供重返職場而設的就業支援(77%),以及提供如公司醫療保險的員工福利(53%)。
負責進行是次網上調查的「樂活新中年慈善動力」創辦人楊銘賢(Ryan)表示,移民潮及疫情受控後,雖然現時失業率有明顯的改善,但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新中年表示在求職或轉職仍然感到困難。他們認為市場能提供合適他們的工作較少,以及有「年齡歧視」情況出現,令他們求職受阻。「為填補人才流失,政府應積極考慮及提倡聘用新中年及退休人士。他們不但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人脈,更熟識本地市場和文化,可協助企業發展。此外,他們更可以協助企業培訓年輕一輩及工作資歷較淺員工,帶動企業的發展。」
「樂活新中年慈善動力」其他有關協助新中年就業的建議包括:
.鼓勵及資助成立更多專為新中年而設的社企或慈善組織,提供就業輔導和支援,例如幫助新中年撰寫履歷,面試技巧和職場社交技巧,舉辦職業展覽和聯誼活動,幫助他們建立人脈和尋找更多就業機會。
.推廣年齡多元化,減少職場年齡歧視:政府和企業可加強宣傳和培訓,提倡新中年人士職場的價值和貢獻,協助企業了解如何管理和支援中年員工。
.創造新中年就業機會:政府和企業可創建工作機會,增聘新中年人士。政府同時可研究優化現時「中高齡就業計劃」,加強計劃宣傳之餘,亦可增加津貼額並簡化現時申請程序。
.為聘用新中年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為鼓勵企業增聘這群人士,政府可因應聘用人士的年齡、數目及聘用時期,提供相應稅務優惠。
.調整公司人力資源政策:專業人力資源團體/學術機構等亦可協助企業調整相關公司人力資源政策,例如提供針對新中年需要的工作模式、工種、薪津安排等。
.為新中年人士提供職涯規劃及培訓:為這群求職人士設計實用及符合僱主需要的培訓課程,從而裝備能配合社會及行業發展的新知識及技能。
.僱主可聘用新中年為「傳承夥伴」:除了本身工作之外,新中年更可擔當導師角色,培訓年輕員工,傳承職場知識及技能,除有助減輕現時人才流失的問題外,亦可增強企業職埸多元及跨代共融。
另一方面,新中年亦要主動增強自己競爭力,學習新技能及掌握市場資訊,例如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及提升溝通和社交的軟實力,嘗試跨領域工作。
整理: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