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風,總有不少人分享家中滲漏水的情況,而樓宇滲水或漏水也是困擾不少業主和住戶的問題。香港工程師學會召開以「樓宇生病了:屋企漏水怎麼辦?」為題的記者會,由專業工程師講解樓宇滲或漏水的成因、檢查和處理方法,以助市民及早發現和應對樓宇滲漏水的問題。
樓宇滲漏水問題除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更可能反映樓宇結構潛在問題。樓宇滲漏水可能涉及多種原因,例如屋宇裝備中的供水系統、排水系統、消防栓或花灑系統組件、冷氣及空調系統等出現問題,以及樓宇因水氣侵蝕、防水層受破壞、石屎天然老化等損壞。
針對上述原因,專家建議市民通過「望、聞、問、切」自行檢測滲水情況。「望」即觀察滲水位置、水濕程度及顏色;「聞」即嗅出發霉或臭味;「問」即了解滲水出現的時間;「切」即透過簡易測試方法,初步檢查滲水。除介紹傳統檢查技術,專家亦提到利用微波濕度測定儀、紅外線熱成像分析、航拍外牆偵測等先進技術,以幫助檢測隱藏的滲漏問題。
喉管漏水或滴水、天花或牆身滲水、石屎表面出現裂縫等,都是樓宇因日久失修而明顯出現破損的症狀。在面對樓宇滲漏水的問題時,專家建議市民首先向大廈管理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求助;接著,與有關住戶商討,要求協助檢驗以找出滲水原因及進行維修工程;然後,業主應委聘建築專業人士或顧問公司,如屋宇署認可人士、勘測滲水專業人士或測量公司等,調查滲水、確認滲水源頭,而涉及供水系統的滲水問題,應由持牌水喉匠進行所需的維修工作。在無法與有關住戶通過協商解決問題時,可向屋宇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組成的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滲水辦)求助。
有見近年滲水個案持續上升,學會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建議政府設立「專業經理」制度,加強對顧問公司的監察,並推廣及鼓勵使用新技術測試方法,作為短期措施。就中、長期而言,政府應增撥資源,採取更有效行動清理積壓個案、檢討和改善業務流程,並設立主導部門,以及研究立法,以加強處理部門的效能。他又表示,學會將研究與本地學院聯合舉辦相關滲水專案培訓課程、簽發專業認證,並通過教育,令更多人對此議題有深入了解,以穩定有關行業的專業人員人手水平。
定期監測和維護樓宇,能預防樓宇出現結構和滲或漏水問題,市民亦應多留意住所內外的喉管、天花、牆身等,有助早一步發現並適切解決滲漏水問題,以避免造成更嚴重,甚至影響樓宇結構的大問題。學會的《公眾安全系列指南:樓宇保養維修》,內容涵蓋樓宇不同部分,可供小業主及物業管理公司參考:

https://www.hkie.org.hk/zh-hant/membership/others_sgbm/
整理: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