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前所未有的疫症,你最近是否常常感到無奈,甚至無助呢?疫情持續反覆,市民生活、精神健康和生計皆深受影響,大家曾四出張羅防疫物資、日用品和食物,也有人確診後感到不適得不到支援,亦有人懼怕被感染,擔憂自己染疫會影響到家人。社會百業蕭條,不少人生計不保、經濟和生活壓力大增,健康亦受疫症持續威脅,無法如常生活和工作。不單香港,全球各地的人皆受疫症影響、承受巨大壓力,而這壓力可能引致精神健康問題,所以我們需積極關顧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靈健康。即使在疫情下,也能經歷「疫」境同行,共度時艱。
疫情下打工仔面對種種困難,有開工不足、被迫放無薪假、面臨失業、正值失業、凍薪減薪、工作量增大、工作模式轉變(如在家工作、線上工作),甚至想放假去旅遊、放鬆身心亦無法實現。面對這各種挑戰和困難,難免令人感到無奈又無助。
這種「無助」感覺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是偶然發生,而是從種種經歷中「學習」得來的。面對生活上的問題,一般人會想應對或逃避,但若過往曾經歷大大小小的挫折與失敗,加上所遇到的問題是前所未見,並自覺難以解決的話,即使我們曾努力嘗試應對,卻始終無法達成個人期望和理想,便會感到無助和畏懼,這是尋常的心理反應。但假如無助感覺重覆出現和持續下去,即使事情出現轉機亦不願意作行動或反抗,漸漸覺得無能為力、無法掌控一切,只能被動接受不幸的到來,愈見沮喪和悲觀,更甚是絕望和自我放棄,這種無助的心理狀況,正向心理學家馬丁.沙尼文(Martin Seligman)博士稱之為「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感」的歸因方式
沙尼文博士發現並非每個人都會有「習得性無助感」,關鍵在於其「歸因方式」。若遇到挫折或逆境時,我們會否視之為厄運、命運、無法控制、個人的失敗和不足?沙尼文博士劃分「悲觀的歸因」和「樂觀的歸因」方式,並從3個方向來解釋挫折與逆境:
悲觀的歸因方式:
挫折逆境屬個人、普遍及持久的。以悲觀的歸因方式思考的人,會將挫折解釋為自己的錯,所有範疇的事都總是做不好、痛苦與問題總是持續下去。
樂觀的歸因方式:
挫折逆境來自外界、屬罕見及暫時的。以樂觀的歸因方式思考的人,會將挫折解釋為只是暫時性,問題成因不可能只是個人問題,可以是涉及外在環境因素,亦相信問題是可改變的,而問題只是單次性,並非所有事都只有負面的影響和結果。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以「樂觀的歸因方式」來看待事情,無論是失敗、挫折或逆境都視為只是暫時性,相信總有可能改變,嘗試以客觀角度分析問題和成因,再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便可避免被沉重的無助感毫不費力地擊敗自己。
積極改變歸因方式
雖知道經歷挫敗並不好受,但在疫境下更見每下愈況。願每一位曾經歷過挫敗的人、仍要為生活和工作感到煩憂的打工仔們,都可運用「樂觀的歸因方式」重新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事、開拓思考的闊度,讓自己從無助感中釋放出來。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每個人可從逆境中重新站起來、告別無助感,嘗試改變自己的歸因方式,讓自己能在疫境下仍能積極應對。
香港心理衞生會深信,走過疫境除了要身體健康,亦要有良好的精神健康。本會社區教育部推出「14種抗疫力」計劃,分享有趣方法,提升大家的「抗疫力」,詳情可掃描以下QR code登入社區教育部Facebook或Instagram獲取最新資訊!

文:陳鳳芷
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主任、註冊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