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何而工作?「賺錢!」一個簡單直接的答覆,但現時各行各業也在投訴「有錢也請不到人」,或可嘗試由根本去了解:企業的目的是甚麼?真的只有賺錢嗎?
筆者大學讀商業管理,主修市場學,書本說企業目的是將股東價值極大化,所以管理人員和員工的工作必然是協助股東價值極大化,而能推動員工賣命的,自然是賺錢極大化。但這些多年前的書本理論,在現今社會好像已相去甚遠。
最近又從書本看到有關企業目的的新概念,除要求賺錢外,還要顧及跟社會的關係,如「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SR);或「ESG」,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及企業管治(Governance);又或「雙重目標」(double bottom-line),即企業除為股東價值極大化外,還要為社會創造價值;甚或「三重目標」(triple bottom-line),即在雙重目標之上,再加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更有「企業2.0」的概念,即企業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先行目的,這亦與我近期讀過的《達賴喇嘛的領導智慧》有些相近,書中強調「獲利」不是企業目的,並認為經濟活動應該是達成美好、崇高人生的手段,而生產、消費以及其他經濟活動本身並不是目的。企業目的應追求個人、社會和環境的美好及幸福,簡單來說是「快樂」。

創造利潤沒有錯,因公司不賺錢會倒閉,但若將創造利潤當成最重要的目的就很危險。以筆者營運社企的經驗,如將利潤和創造幸福快樂變成同等重要,那每個決策都會被影響。
既然企業目的是創造幸福快樂,那我們工作目的也是創造幸福快樂。
同一道理,賺錢不是不需要,反而是理所當然,要生存養活,才可持續地作出貢獻。可是,不應以「賺最多的錢」為目的,如能令工作變得更有意義和動力,也可能令賺錢有所增進;推及至家庭,賺錢對一家人生活是重要,但令家人幸福快樂才是目的,如為家庭賺錢最大化,便很容易掉進只顧賺錢的惡性漩渦,而忽略對家人相處和關心,容易做出很多錯誤決定。
筆者公司以「跑步」為核心工具,那麼跑步的目的是甚麼?跑得快的確很有型,成績好也必然很「吸睛」,但太著重成績只會令人較易「受傷」。跑步能帶給大家的,除了快或因快而獲得的成功感外,也能帶給跑者快樂的感覺。我比較著重跑步的過程,喜歡以快樂為目的去跑,所以我們舉辦的「香港街馬」是以跑得開心快樂為主,速度成績為副。我們更與兩個海外馬拉松活動結成聯盟,一起推動「以快樂為本」的跑步文化。

例如日本東北風土馬拉松(Tohoku Food Marathon),沿途會提供當地特產美食,繞著湖畔,櫻花兩旁,風景怡人。跑手多以不同造型長跑,賽後更會獲派清酒券,讓你免費品嚐。大會更會於比賽前夕安排文化之夜,除日本民族舞蹈表演外,還有美食、啤酒、清酒。
還有台灣烏來馬拉松(U-Lay Marathon),也是以「吃喝跑樂」為原則。烏來位處峽谷地形,為著名溫泉區,這裡有潔淨空氣的森林公園和台灣最北的原住民部落,且有豐富瀑布風景資源。馬拉松會經過不同景區,更有特色美食作補給。
筆者走過商場運動舖,看到櫥窗上的推廣口號——除了快,還要快樂。該品牌還玩味地在其「一鈎」的商標上方加上兩點,變成「笑臉」。無論是企業、個人工作或跑步,甚至做人,若能看破,不將金錢、效率看得過重,更能達至幸福快樂。即使明天如何,亦要笑著奔跑。
文:梁百行
全城街馬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社會企業「全城街馬」相信跑步不單為跑手帶來樂趣,更能為跑手自身、身邊人以至社區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