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本港勞動力減少,不少行業如建造、工程、物管等人手不足問題加劇,加上科技發展和數碼化帶動新的人手需求,令相關專才人力供應更為緊張。去年《施政報告》亦提及本港過去兩年流失約14萬勞動人口,人才短缺限制企業發展和升級轉型,長遠削弱本港經濟競爭力。然而,解決人才荒問題不能單靠向外「搶」,培訓本地人才同樣重要,而學界和業界加強合作亦是育才關鍵。到底商學協作可如何促進本港人力發展,助行業建立人才庫?
建造業是香港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勞動力老化、工程量增加、創新科技應用,行業需求大量新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工程學科助理學術總監林子山博士指出,《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北部都會區」等大型發展項目,涵蓋建屋造地、交通基建、工程創科等領域,他預料未來20至30年將創造大量工程相關職位。
建造勢旺 工程師缺6,500人
然而,行業人力供應似乎未能跟上發展步伐。根據建造業議會2月初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顯示,未來10年,香港建造總工程量每年將逾3,000億元,但預計2027年建造業總人力需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當中專業界別人手如土木工程師、電機工程師、機械工程師等,料短缺約6,500人。
林博士指VTC與不同業界緊密合作,除為行業培訓生力軍,亦為學員提供多元出路。
同時,工程業界近年加強應用多項創新技術,如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MiC)、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等,雖有助提升整體生產力,但亦需大量熟習新科技的本地工程人才。
與業界合作 提供多元實習機會
對此,林博士表示VTC一直積極與業界保持緊密協作,如簽訂合作備忘錄、攜手研發項目、舉辦多元活動,以培育人才、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他舉例,IVE「電機工程高級文憑」課程除教授電機工程原理、能源效率管理與樓宇智能化技術等專業工程知識,亦重視與業界合作,「例如與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電電力工程實驗室』,配備先進科技及專業培訓設施,讓學員學習智能電網、高壓電力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並提供多元化實習機會。」

VTC與中電合作成立「中電電力工程實驗室」,配備先進科技及專業培訓設施,培育電機工程人才。
他補充,為培育更多本地工程人才,IVE亦與工程公司惠保(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合作,為指定課程如「土木工程高級文憑」、「電機工程高級文憑」、「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屋宇裝備工程學高級文憑」、「汽車工程高級文憑」等學員提供約3個月的工作實習機會及獎學金計劃,而表現優秀者可獲聘為全職僱員。
此外,透過與業界緊密合作,亦可為學員提供多元出路。林博士說:「如IVE工程學科高級文憑畢業生可按其專業範疇,投身助理工程師、項目主任、機械自動化工程師、飛機維修工程師等職位,部分職位月薪可達2萬元。當累積一定工作經驗後,可考取相關學會專業資格;又或選擇繼續升學,修讀工程相關學士學位課程,拾級而上。」

位於IVE(沙田)的物聯網創新科技中心,加強培訓學員對物聯網科技的應用,中心獲西門子捐贈「路旁智能監測盒子」(Embedded City Box)設備。
職學計劃 孕育人才
VTC與政府和業界夥伴合辦「職學計劃」,提供清晰進階路徑,計劃涵蓋行業包括工程與科技、運輸產業等,學員既可接受課堂學習和在職訓練,亦可獲津貼、職學金和特定薪酬。此外,VTC亦推行「職場學習及評核先導計劃」,鼓勵僱主提供有系統的職場學習及評核,並參考行業及國際標準,以培訓學員在職場的技術水平,為行業孕育人才。

VTC BIM創新中心(BIMiHub)配置先進電腦平台及嶄新BIM軟件,加強學員及業內人士對BIM的應用和培訓。
物業管理行業亦與本港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但同樣面對人手短缺問題,即使疫情期間人手需求仍持續攀升。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副院長程家偉博士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提及公私營房屋在往後10年將有充足供應,可預見物管業人才需求亦有增無減。然而,在行業人員老化及移民潮下,要吸引年輕人入行將是一大挑戰。「年輕一代未必熟悉物管業發展,加上社會上仍有部分人對物管人員缺乏了解,例如視之為『看更』工作,這些都是行業吸納人才的挑戰。」
行業發牌推動專業化
事實上,現時物管行業在規模及制度上均已革新,工種職務亦遠超傳統保安工作範疇,近年更不乏高學歷人士及專才入行。政府亦已於2020年8月實施物管業發牌制度,推動行業邁向專業化,並逐步提升薪酬待遇,程博士相信這有助改善行業氛圍,從而吸引更多人才入行。「根據今年香港物業管理師學會物業管理行業薪酬指數,入門職位如物業助理月薪可達2萬元;同屬入門級別但要求較高的職位,如管理實習生或助理主任月薪更可達2.5萬元。」

程博士說,企業與學院合作安排包班形式上課,可將上課對工作影響減至最低。
為配合行業專業化發展,加強培育新血,學界和業界可透過不同形式合作促進人力發展。如康業控股有限公司(康業)早前與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都大LiPACE)簽署合作備忘錄,與康業轄下人才發展學院進行學分互認及企業包班安排,合作亦涵蓋課程設計與推行、職業發展、應用研究、師友指導計劃等,提供更貼近市場現況的實習和管理培訓機會。
此外,多年來,香港都會大學與康業保持緊密合作,大學3所學院先後與康業服務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由都大提供運動及康樂管理、土木及屋宇設備工程和物業管理培訓課程。而康業則在旗下的商場、住宅樓宇、會所或休閒設施,為學員和畢業生提供實習與管理培訓機會。

都大LiPACE物業與設施管理專業文憑學員參與廣東考察交流團。
與業界攜手 強化資歷認可
程博士又指,與物管企業合作已成人力市場育才趨勢,「在從業員角度來說,由於物管工作多屬輪班制,如想進修需考慮工時能否配合,而在僱主的支持下,與學院合作安排包班形式,可將上課對工作的影響減至最低;同時僱主也多會為包班提供助學金或進修津貼,減輕員工經濟負擔,亦有助培育及挽留人才。」
此外,都大LiPACE亦與香港物業管理師學會合辦屬資歷架構第四級的「物業與設施管理專業文憑」及第五級的「物業管理高級行政人員專業文憑」,兩個課程均已納入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物監局)指明學歷課程名單,並分別符合申請物業管理人第2級及第1級牌照的學歷要求。

都大LiPACE與康業服務轄下人才發展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
程博士認為與專業學會合辦課程,優勢在於專業學會在行內的豐富經驗有助設計課程,「如編寫切合市場需要的課程內容,加上其專業相關的人脈網絡較廣,亦有助推薦適合課程導師;而且香港物業管理師學會為物監局認可專業團體之一,學員若修讀其認可之課程,將有助日後取得認可會員資格,亦有助申請牌照。」
現時學界與業界簽訂合作備忘錄的趨勢持續,既有助缺人行業培養新血、吸引年輕人才入行,同時可互相提供支援,如由院校提供理論和知識傳授、企業提供場地設施和實習機會,讓學員更切實了解行業運作模式。透過雙方交流協作,也可共享資源和研究成果,提供緊貼市場需要的在職培訓,讓學員或員工裝備所需知識與技能,同時為課程畢業生創造更好出路和就業發展機遇,長遠解決相關行業人手短缺問題。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