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nchtime過後,你有經常感到昏昏欲睡嗎?相信很多打工仔都經歷過「飯氣攻心」的感覺,明明吃飽補充了能量,卻突然遇上「睡魔急call」、疲勞渴睡,甚至無法集中精神工作和開會。到底為何會出現「飯氣攻心」的現象?不吃「飯」就不會有「飯氣」嗎?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主任、註冊護士吳卓樺表示,「飯氣攻心」在醫學上稱為「餐後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成因眾說紛紜,坊間一般認為這情況與飲食有直接關係,然而目前仍未有足夠證據證明,但導致「飯氣攻心」的一些可能原因如下:
飯氣攻心成因 4個可能
1.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濃度升高,激發下丘腦視前區腹旁側的神經元(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 neurons of the hypothalamus),而下丘腦是大腦的睡眠促進神經核。
2.因餐後胰島素水平升高,引起鉀從細胞外液進入細胞,導致輕度低血鉀狀態,而低鉀血症的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和肌肉無力。
3.胰島素不刺激色氨酸(tryptophan)攝取到細胞中,因而增加了餐後大腦對色氨酸的攝取。在大腦中,色氨酸會先轉換為血清素(serotonin),然後再轉換成褪黑激素(melatonin),腦內血清素和褪黑激素水平升高,會導致嗜睡。
4.當食物到達胃和小腸,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活性增加,而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的活性則會降低。因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刺激人體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應,當其處於低活性,會導致低能量的主觀狀態。
低升糖指數的食物選擇
由於血糖濃度升高,是可能引起餐後嗜睡感的一大原因,所以可從這方面入手,設法避免。一般而言,高糖份食物的升糖指數(glycaemic index, GI)相對較高,例如甜品,容易被身體吸收及轉化成血糖;另外,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飯和白麵包,升糖指數亦偏高。
為了穩定血糖的水平,吳卓樺認為,應盡量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和避免進食大餐。「低GI食物有高纖維穀物,如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片、全麥麩、藜麥等;而意大利麵條、綠色蔬菜、胡蘿蔔、豆類、部分水果如蘋果、橙、梨等,亦含較低升糖指數。」
減少嗜睡感的食物配搭
假如打工仔下午有重要會議或工作,午餐的食物又可以如何選擇配搭呢?吳卓樺建議,可考慮下列減少餐後嗜睡感的菜單組合:
三文治 配料:全麥麵包 + 生菜/番茄 + 低脂乳酪/雞蛋/火雞/雞肉)
蔬菜沙律 配料:低脂乳酪/雞肉/雞蛋/豆類(如鷹嘴豆、紅腰豆)
意大利麵 配料:瘦牛肉/豬肉/雞肉 + 番茄醬 + 蔬菜(如西蘭花、胡蘿蔔)
糙米 配料:烤瘦豬肉/牛肉/去皮雞肉/魚 + 炒或煮蔬菜
新鮮水果沙律 + 低脂乳酪
低升糖指數飲食不一定營養均衡,所以進食時要注意份量和食物配搭,例如選擇高膳食纖維蔬菜、優質肉類,並避免高升糖指數食物,便可大大降低餐後的嗜睡感;如果都沒有幫助,可能需要借助咖啡因飲料提神,又或透過小睡片刻來解除睡意。

吳卓樺表示,如午後有重要會議或工作,可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或茶,又或小睡片刻,都可減少餐後的嗜睡感。
何謂「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又稱血糖生成指數,用以量度各類食物在進食後、對血糖所產生的影響反應數值,亦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一般而言,吃下的食物如在很短時間內於血液中轉化成葡萄糖,便屬於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由於食物各有不同營養成分,轉化成血糖的速度自然有所不同,而低升糖指數食物,有助控制血糖穩定性,所以會比高升糖指數食物有益;尤其是糖尿病病人,更應將低升糖指數食物納入日常飲食餐單之中。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