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人口老化,根據統計處數據,2021年中全港人口達741萬,其中65歲及以上佔整體人口逾兩成;而本港長者數目將不斷增加,預料2039年的比率將增至逾三成,即每3名港人便有1名長者,料政府及各持份者對長者的支援只會有增無減。近年愈來愈多安老服務加入科技元素,衍生樂齡科技相關工種,如樂齡科技指導員、樂齡科技助理和樂齡科技大使等,吸引年輕人入行。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沙田院校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鄭燕珊(Gloria)指出,樂齡科技是近10年的新趨勢,不少社會服務機構透過智能裝置及器材,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如引進換片機械人、餵食機械人、扶抱機械人及陪伴機械人等,更有為社區居住的長者而設的生活設備如感應燈、電動護理床、具追蹤功能的手錶或配飾等,以提升長者的家居安全。
隨著樂齡科技的需求上升,不少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相繼出現,樂齡科技應用指導員更應運而生,不乏年輕人投身其中,為長者提供科技產品知識及技巧支援。Gloria稱,指導員的工作包括科技產品應用、協助評估、器材清潔及消毒,以及服務跟進等,而薪酬水平則介乎1.6萬至1.8萬元。另一需求同樣殷切的工種為樂齡科技助理或大使,她稱,工作主要應用智能裝置,促進長者身心健康,如用iPad學習或訓練、教授長者使用智能手機等。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沙田院校幼兒、長者及社會服務系講師鄭燕珊(Gloria)指出,樂齡科技是近10年的新趨勢,不少社會服務機構透過科技裝置及器材,幫助長者改善生活質素。
IVE提供的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便是針對銀髮市場的課程,內容教授學習復康知識及技巧,如復康器材使用技巧,亦有「銀髪市場的創新與創意」課程單元及相關專題習作,讓學生了解市場所需,以設計適合長者使用的服務或產品。
為讓學生了解樂齡科技最新發展,學院跟賽馬會「a家」合作,讓學生接受樂齡科技相關培訓和實習,了解最新安老器材的應用。Gloria指,不少安老院舍、長者中心都有引入這些器材,當學生提早掌握應用技術,無疑可提升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學院亦安排學生到安老服務中心提供服務,累積實戰經驗。Gloria舉例指,學生跟長者一起使用平板電腦玩記憶力訓練遊戲,或回顧香港舊貌讓長者「話當年」,亦有同學開設手機班教授長者學習使用巴士、WhatsApp等手機應用程式,小組活動後派發由學生設計的小冊子,讓長者溫習。

IVE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畢業生葉俊(左)現為職業治療助理,每月都會到長者家中進行訓練活動。
在疫情期間,學院亦安排學生透過視像方式跟長者溝通,鼓勵長者一起於線上做運動、唱粵曲及玩遊戲等。她稱,由活動設計、流程到跟機構聯絡,所有活動都是由學生一手包辦,讓學生掌握所有運作細節。
該課程畢業生葉俊(Chapman)在學期間,曾跟同學設計「智能巴士站」,乘客可透過應用程式或巴士站牌輸入所需乘坐的巴士號碼,系統便會提醒司機有乘客準備上車,以免「飛站」。他坦言,設計時為方便長者,特別以大型字體顯示及操作簡單,他和組員更憑項目於校內社創比賽中獲獎。
Chapman坦言對長者服務感興趣,現為兼職職業治療助理的他,每月都會到長者家中進行訓練活動。「他們大多數是身體機能較弱,或者記性差,因此我會跟他們進行認知訓練,如在平板電腦玩遊戲如計數、砌拼圖,並進行復康運動,如手部協調練習。」他坦言非常享受這份工作,「因為長者感到別人的關心時會很開心,尤其有人跟他們交流,他們會跟我說活動很有趣,希望下次再見到我。」他正修讀社會工作學士課程,冀日後當上社工,繼續服務長者。
文:Uncle JAC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