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政府統計處調查顯示,2022年中,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達152萬人,佔整體人口約20.9%,料至2037年將增至三成。人口高齡化勢令醫療和安老需求激增、護理人力面臨更大挑戰,但亦同時推動樂齡科技發展,開創新的工種和事業機遇。
社福和安老業界一直希望透過應用樂齡科技,協助長者增強自理能力並提升照顧服務。近年政府亦積極推動樂齡科技發展,如在《施政報告》提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可用於租借輔助科技產品、擴展長者鄰舍中心服務範圍至樂齡科技推廣,並設立10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不過,業界應用科技創新仍有不少挑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業界很多時不知如何揀選合適的樂齡產品,而產品研發和供應方則不太熟悉安老和復康業的生態,市場亦缺乏同時熟悉樂齡科技、醫療保健及善於與長者溝通的人才。」

陳文宜稱,為回應人口高齡化需要,未來須促進醫社合作,加強科技應用,支援長者和殘疾人士實踐居家安老及家居復康。
社聯去年11月發布的《院舍在疫情期間應用科技方案》問卷調查結果亦顯示,大部分受訪院舍表示「人力培訓及安排」(97.1%)及「了解市場的樂齡科技產品/技術/服務」(96.3%)等方面最需要支援,而只有20.9%受訪院舍有安排專責樂齡科技員工規劃科技應用。
疫情催化樂齡科技應用
然而,持續近3年的疫情催化社會服務應用更多創新科技,陳文宜指愈來愈多院舍嘗試應用遠程醫療和相關護理科技以提升服務質素,例如有安老院舍透過社聯牽頭成立的「樂齡科技平台」試用防跌產品,該產品針對長者離床時步履不穩的問題,加入警報器,當長者離床時,警報器便即時發訊號通知員工前往幫忙,從而減低長者跌倒風險。

回顧去年第五波疫情高峰期,她說院舍陷入前所未見的難關,社聯亦嘗試協助部分院舍使用樂齡科技應對挑戰。「針對當時院友難以外出求診或覆診,我們借用遠程醫療服務公司的『遙距醫療系統』,由醫生透過視像會診,再指示院舍護士為病人即時檢查血氧飽和度、脈搏、聽心肺、看耳窩、喉嚨等身體狀況,以協助診症和開藥。而院舍表示該系統省卻行動不便院友舟車勞頓之苦,讓他們在毋須擔心染疫情況下,獲得適切診斷。」
舉辦峰會 促進海外交流
陳文宜表示,早前由特區政府與社聯合辦、香港科技園公司協辦的第六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GIES),共有180多個參展單位、展出逾700款來自本港和世界各地的樂齡科技產品和應用方案,數目為歷屆之冠,規模亦歷來最大。「社聯連續第六年合辦GIES,見證許多樂齡科技產品由最初海外引入、較適合外地居住環境,到今屆不少已大幅改良以回應本地用家需要,例如設有中文介面、產品設計配合香港細小居住空間等。而且,愈來愈多本地創科公司參與發展,部分產品更完成研發準備投產,並可應用於院舍和居家,做到『樂齡科技,帶返屋企』,助長者實現居家安老。」

第六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早前舉行,為期4天的博覽共吸引2.3萬人次入場。
GIES網上高峰會亦有30多位海外專才探討樂齡科技發展和應用,包括鼓勵樂齡科技的政策框架、科技支援認知障礙症與晚期照顧、運用科技與藝術提升照顧,以及疫情下應用樂齡科技的海外經驗等。「許多範疇可互相借鏡和合作,科技不只應用於醫療護理範疇,在改善長者社交、精神健康方面亦有莫大作用。業界亦正探討應用通訊科技、虛擬實境、人工智能機械人等技術,幫助長者加強社交聯繫和促進跨代溝通。」
陳文宜又稱,要全面回應人口高齡化的需要,未來必須促進醫社合作,並加快遠程服務(tele-practice)發展,從而支援長者和殘疾人士實踐居家安老和家居復康,貫徹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而透過加強科技應用,亦有助社會服務單位與醫療機構收集健康數據,為服務使用者制定更佳的照顧和訓練計劃。

參加樂齡科技博覽的長者試用站立式電動輪椅
樂齡科技創新職
隨著業界加強應用科技,漸多機構增設樂齡科技巿場推廣及產品專員、樂齡科技產品培訓人員等新職位,專責協助或教導長者和照顧者使用產品。學界亦開辦新課程,培訓樂齡科技應用人才,以回應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都大LiPACE)健康及科學學部主管黃蘊芝博士指出,醫療護理、長者中心等相關人員,亦需掌握樂齡科技發展。「樂齡科技範疇非常廣泛,應用層面從個人居家以至醫療機構,因此需視乎對象的確切需要而選擇合適產品、設備或服務。樂齡科技亦可分擔護理人員一些繁瑣但重要的日常工作,如透過電子健康裝置代替人手量度及記錄病人健康狀況(血壓、心跳、血氧量等),以及監察服藥情況和提示覆診等,有助減低人為失誤、減輕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實現醫療資源分配效益最大化。」
在樂齡科技博覽,參觀者體驗為康復訓練而設的沉浸式延展實境訓練系統。
她又指,現時樂齡產品主要有智能防遊走系統、追蹤及定位系統、扶抱工具、智能健康監測設備、智能醫療級穿戴式產品(medical wearables)、3D食物打印、生活輔助工具、智齡家居設計、智能認知訓練系統、活動訓練軟件程式等。「由於大部分產品建立在現有廣泛使用的技術上(如平板電腦、藍牙裝置、雲端科技等),因此不需花太多時間學習。然而,從業員需詳細了解各款產品或設備的特性,以清楚受惠者(長者或家居照顧者)是否適合使用,因此對樂齡科技概念、原理及使用守則等,仍需接受基本培訓。」
黃蘊芝表示,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可透過「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獲得資助購買或租用科技產品,因此亦帶動相關就業機會,如樂齡科技助理、樂齡科技應用指導員。「他們除要對科技有一定認識,亦要了解長者生理需要和生活習慣,並認識常見的長者疾病等,才能將樂齡科技結合長者生活和需要。」

黃蘊芝說,樂齡科技有助改善長者健康和生活質素,亦有助業界紓緩人手問題,更重要是可讓從業員騰出更多時間關心長者,增進雙方溝通了解。
她續說,現時不少機構及企業均需聘請樂齡科技人才,以協助或教導長者及照顧者使用科技產品或改良產品應用,因此都大LiPACE特別開辦「應用樂齡科技高級文憑」,並在校舍STEAM實驗室增設配置多個醫療保健儀器及樂齡科技產品,以培訓年輕人投身行業,應付本港步入高齡化社會的需要。

進修與培訓 發展銀髮事業
隨著樂齡科技發展,不少社會服務機構、醫院,也需聘用懂得樂齡科技知識及應用的人才。有意投身行業人士,可透過不同途徑入行及裝備知識。
在職培訓: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社聯主辦的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除致力把樂齡科技擴展至居家層面,亦開設全新工種——「樂齡科技應用指導員」(Care Equipment Counsellor,簡稱CEC),以鼓勵年輕人入行,同時為本港設立樂齡科技專才起帶頭作用。

陳文宜說,樂齡科技應用指導員設有在職訓練,助年輕人把握事業機遇。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說,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是一項為期4年半的試驗計劃,服務內容分為3個部分:教育服務、租賃服務、清潔及保養服務,目前已招募10多名CEC,皆為有志投身安老或護理行業的青年,他們主責服務中心的教育及導賞工作、支援職業治療師評估個案、指導器材的使用方法、器材組裝、跟進個案、清洗消毒器材,以至為復康人士提供輔助就業培訓。為此社聯成立了兩個服務中心,包括位於沙田的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中心與位於火炭的樂齡科技清潔及保養服務中心,方便長者和照顧者使用服務。
如對試驗計劃有興趣,CEC入職要求包括中五或中學文憑試或以上程度,兩年或以上長者或殘疾人士服務經驗;具保健員或物理治療助理或職業治療助理證書優先考慮;須完成理論及實習課程,並接受在職訓練,以提升服務質素及個人職業發展機會。
進修增值:都大LiPACE「應用樂齡科技高級文憑」
為培訓同時熟悉樂齡科技、數碼科技、醫療保健和善於與長者溝通等四方面的專才,都大LiPACE開辦「應用樂齡科技高級文憑」,該課程獲社聯及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支持,為本地首個專為培訓樂齡科技應用及長者數碼計劃人才而設的高級文憑。

都大LiPACE校舍STEAM實驗室配置3D食物打印機,讓學員可學習打印軟餐,提升長者膳食質素。
課程涵蓋社區健康護理、心理學、樂齡產品與科技、樂齡科技與健康護理實習、樂齡科技照護方案及溝通技巧等不同知識範疇,學員將可了解人體系統的正常功能與患病時的運作、學習規劃和設計適合長者的活動與課程、設計和實施健康推廣策略,以及與其他醫護人員和持份者有效溝通協作。在學期間,導師亦會安排學員參觀如樂齡科技博覽、香港國際及醫療保健展等,讓他們觀摩各款創新產品與服務,並透過與參展商交流了解巿場發展趨勢,為未來繼續升學或就業打下基礎。
此外,學員亦會獲安排到社福或商業機構實習,累積經驗。都大LiPACE亦正與嶺南大學之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智齡匯,以及提供樂齡科技產品與服務的商業機構等洽商合作。學員畢業後可選擇繼續升學,如報讀香港中文大學老年學理學士、香港理工大學應用老年學及服務管理(榮譽)文學士或其他相關學士學位課程,亦可投身行業,發展與銀髮族相關事業。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