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sociology)著重研究個人行為與社會制度的關係。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江少萍博士(Lucy)表示:「社會學研究主題多樣化,認為個人行為受社會制度、社會力量(social forces)如家庭、朋輩以至政府的影響,因此社會學家喜歡觀察群體如何受社會影響,例如以往兩餸飯的對象是草根階層,但近年OL、中產人士也會光顧,甚至電視台也走到中環尋找『隱世兩餸飯』,社會學便是研究有甚麼社會因素促成這股熱潮。」
她補充說,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再到數碼社會(digital society),社會學家一直都在觀察和了解人的行為如何受社會外力影響。「近年在數碼科技影響下,產生新的行為模式如依賴互聯網溝通、大數據運用、不同social media平台,甚至有新的社會團體(social group)如KOL出現;同時網上騙案、網絡成癮等問題大增,也是值得探討的社會現象。」
線上線下生活交織
隨著科技發展,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也為社會學帶來更多有趣題材。Lucy舉例說:「從前打機會被視為沒前途,但如今可發展e-sport事業;從前經常照鏡會被人覺得自戀、貪靚,現在selfie放上網卻很普遍;從前想發表意見要投稿到報章,現時拍片放YouTube channel很方便。」
很多人對讀社會學的出路感到疑惑,Lucy認為社會學著重訓練批判性思考,包括溝通和說服別人能力,對從事任何職業皆有幫助。「社會學兩大基本原則是由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提出的『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社會學想像力)和Peter Berger提出『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眼見並非理所當然),兩者均提倡多角度思考,可見讀社會學有助建立21世紀專才必備的數碼社會工作能力,就業出路廣闊。」
課程介紹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開辦的「社會學與數碼社會(副學士)」課程,旨在讓學員洞悉數碼科技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影響,助他們全方位建立更紮實的社會學基礎知識,並提供專業理論和社會研究訓練,裝備批判思維、溝通和說服能力,去理解和分析數碼社會現象。畢業生可繼續升讀本地或海外大學相關學士學位課程;或從事政府、社福機構、市場推廣、廣告、公共關係、社會研究以至教育等工作。課程為資歷架構第四級,並已加入持續進修基金(CEF)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內。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江少萍博士
進修有途Q&A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查詢電話:3411 3266
網址:www.cie.hkbu.edu.hk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