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氣除了用來「呼吸」,還可以「閱讀」?打工仔學懂閱讀工作間的「空氣」,對溝通、決策非常重要,絕對是職場制勝的關鍵。
「閱讀空氣」一詞源自日本作家山本七平於1977年出版的《「空氣」之研究》,當中提到的「空氣」,並非指大氣層中的空氣,而是人際間無時無刻都存在的「氣氛」。原來人們下決定往往不如想像般客觀理性,凌駕各種客觀因素而影響團體決策的是「氣氛」,例如「當時會議氣氛讓我們不得不做這決定」、「不了解社會整體氛圍,便難以理解公司對策」等,反映最終影響「拍板」的是現場氣氛,而不是人。
在日本,那些「不理解空氣」的人會被諷為「KY」(即「空気読めない」,Kuuki Yomenai),意指不懂讀「空氣」、不會察顏觀色、不了解社會行情、搞不清上司想法、作出令同事或客戶「反白眼」的言行。身處於無色無味的「空氣」中,如我們對它視而不見,便可能會在溝通上「會錯意」、「鬼遮眼」或完全「搞錯方向」,而作錯誤決定、甚至得罪主管或客戶。要避免上述尷尬情況,必須透過「妥善解讀,善用回應」來管理工作氣氛。
1.用眼、耳、腦去解讀
「閱讀空氣」首要是耐心傾聽、不搶話,若連基本聆聽也做不到,亦不可能解讀氣氛。如你在會議中似乎想到甚麼而急於表達,有否試過下一秒發現自己「會錯意」?
解讀氣氛需「耳到、眼到、腦到」,即用耳朵聆聽對方的說話內容和語氣,用雙眼觀察對方的眼神、表情與肢體變化,並用腦袋思考對方的言外之意。
例如上司問你:「有一項工作新措施即將落實,應否先詢問每位同事意見?」然後你單純地回答「應該/不應該」,對方便一言不發。上司或許看似沒回應,但事實上,他的微表情(micro-expression)如剎那皺眉、避開視線、較長眨眼時間,或已反映他對你的回應有保留。雖然他表面上沒直接拒絕或表達不同意,但已散發出不想繼續討論下去的訊息。若能妥善解讀氣氛,必然帶來好處,如掌握上司提問目的、立刻察覺上司心意並作行動等。
以下兩個參考回應,可展現何為妥善解讀氣氛,並作體面回應。
.回應前先吸納資訊
使用開放式問句(open-ended question)如「輝哥,你考慮的是?」或澄清式問句(clarifying question)如「輝哥,你期望得到怎樣的意見?」透過提問吸納更多資訊,如考慮因素、上司立場、詢問同事意見目的等,掌握當下「氣氛」後再決定如何回應。
.善用「我」讓回應更易「入口」
表明回應是基於「我」的考慮,讓上司更易消化,如「我很重視公司發展,也想參與其中,所以個人認為詢問同事意見很重要,但明白輝哥你可能有其他考量。」解釋意見來自個人處境與期望,有參考價值,但沒絕對對錯,保留與上司的討論空間。
2.「順應」或「干預」
如此花心思地「閱讀空氣」,當然期望為人際溝通與互動帶來正面效果。但在錯綜複雜的職場關係中,何謂正面效果呢?同事間保持友好關係,還是刻意製造競爭關係?要在「順應」和「干預」氣氛之間作取捨。 何謂「順應」氣氛?例如當聽到同事「呻」老闆的project未完成,這處境氣氛包含同事的焦慮感、期望被協助、雙方關係密切程度、你對同事關係的期望等。當成功解讀同事的擔心和期望後,如你認定對方是齊上齊落的夥伴或覺得有責任提供協助時,便很大機會「順應」同事製造的氣氛而提出幫忙分擔。假如你有求必應,會是人人口中的好同事,但長期做「好同事」,代價可能是無限OT、疲倦、同事對你依賴,甚至變成「濫好人」。
因此,有效管理工作氣氛不一定要「順應」,亦可主動「干預」,為自己創造有利工作氣氛,並據為己用。引用同一例子,如何「干預」氣氛,要視乎想達到甚麼效果,例如可提供協助,但又不想同事產生依賴,可回答:「今次project確實趕咗啲,如果你真係做唔切,有冇嘢要幫手?」(認真mode)或「嗱!幫你今次咋,下不為例!」(輕鬆mode)。如未能幫忙,也可以說:「我都有嘢趕緊,一齊努力!」或「上次你都搞得掂,今次都一定得!」,暗示自己無法幫忙,但同時鼓勵對方。
每個人都有解讀他人言行,以至氣氛的基礎能力,差異在於個人有多善用和發展此能力。若你對「閱讀空氣」感興趣,不妨多觀察他人言行和微反應、思考氣氛的影響,便會發現人際互動的微妙之處,繼而擺脫老是常出現的「KY」互動。善用回應,可令你工作順利一點,進一步貼近職涯目標和價值。
文:譚嘉宜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盈力僱員服務顧問」培訓顧問、輔導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