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往往最能彰顯一個地方和國族的歷史傳統。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專業及持續教育)梁萬如博士表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遺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術品和文化場所」,可見其涵蓋範疇廣泛而多元化,值得好好探究。
他又指出,由於種種因素,如社會大眾對非遺的認知不足、個別非遺傳承不繼、社會支援配套欠妥善、推廣有待加強等,令保護非遺項目困難重重,更有不少瀕臨失傳。他認為,為令具特色的文化瑰寶得以保存和延續,政府和民間應參與保護非遺,而文化導賞員的角色因此十分重要。
文化導賞要多才多藝
疫情下,市民較難外遊,而本地非牟利機構、關注地區歷史及文化的社區組織,以至中小學等則舉辦更多社區文化導賞活動,因此社會工作者和教育界人士也可通過專業培訓,加入成為文化導賞員。梁博士說,文化導賞員運用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與專業導賞技巧,發掘和設計具地區特色的歷史和文化旅遊路線,以鼓勵更多人認識香港歷史文化,並參與及推廣保育非遺。
梁博士補充,稱職的文化導賞員需具備「軟硬」技巧,「『軟技巧』指熱誠態度、彬彬有禮,以及具有清晰和生動有趣的表達能力;而『硬技巧』則指擁有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涵蓋古蹟、非遺),以及設計導賞路線的能力,能妥善協調和安排整個行程。」文化導賞員亦可投身導遊行業,或參與推廣、組織本地文化導賞相關工作。
課程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開辦「香港文化導賞證書」課程,導師會運用影像、圖片、地圖、遺址、文物、復原圖、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教學,從多角度介紹香港歷史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歷史文化特色,助學員好好裝備,成為專業文化導賞員,工作饒富趣味。課程教學深入淺出,理論實踐並重,適合現職導賞員、導遊、教育界人士、社會工作者及有志從事文化導賞或對此課題有興趣人士報讀。課程為資歷架構第三級,並已加入持續進修基金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內。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專業及持續教育) 梁萬如博士
進修有途Q&A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查詢電話:3111 7276
網址:www.cuscs.hk
文:王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