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叔是公司老臣子,工作出色且是娛樂組組長,甚得老闆和同事喜愛。不過他近日經常因腳痛而發愁,起初以為是打波時弄傷,後來痛楚加劇,並發現腳趾、腳甲有異樣,求醫後確診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簡稱PAD),即俗稱「腳中風」。
動脈是把心臟泵出來的血液連氧氣和營養輸送到不同器官,維持身體正常運作;而周邊動脈是指心臟及腦部以外,通過四肢及其他器官的相關動脈。
當位於大腿內側及膝後的周邊動脈出現收窄或遭阻塞,便會因日常血流不足導致肌肉沒有能量,造成寸步難行的「間歇性跛行」症狀。
患者小腿會暫時性的肌肉疼痛無力,有時疼痛會延至大腿和臀部,導致無法走路,停下來休息痛楚暫緩,惟再行走5至10分鐘又再痛。若惡化時,連靜止不動也會痛,甚至睡覺時痛醒,需抬高腳幫助血液流通。
此外,由於腿部和足部的細胞因血流不到而缺養分,會導致腳掌異常白、腳毛突然稀疏或脫禿,又或腳趾甲變厚似灰甲、腳趾隙被真菌感染,嚴重時更會腳趾變黑、「爛腳」,如不及時在「黃金6小時」內打通血管,下肢肌肉可能會壞死而要截肢。
引致周邊動脈阻塞的主因是動脈粥樣硬化,由黏在血管壁上的鈣質、脂肪、壞膽固醇,隨時間形成斑塊,一旦斑塊破裂,被血液沖走,成為隨血飄流的血栓,並愈滾愈大愈多,當流往下肢及其他器官的動脈並將之堵塞,便會引發「缺血性中風」。由於臨床上較常見是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故又有「腳中風」之名。
個案中的權叔,跟不少患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一樣,本身心臟及大腦的動脈內已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故也是冠心病和腦中風的高危族。而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長期缺乏運動,以及患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士,均容易患上周邊動脈阻塞,如有懷疑症狀,須及早求醫。
此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無效會按情況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文:健康密探W
日間為醫學研究助理,夜間化身健康網紅見習生,愛分享醫學健康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