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通了,口罩摘掉了,香港終於復常了。3年的疫情,讓全世界反思人生,同時也反思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這文化不單單出現在某些地區,而是世界性的——西方有「大離職潮」,在生死面前,似乎及時行樂更對得起自己;內地也有「躺平文化」,反正彈不起,躺平最安舒!
面對這些想法,香港企業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員工紛紛「唔想撈」或「只想做少啲」,加上早前出現移民潮,令整體勞動力供應更為緊張。各大企業為挽留人才和提升「招才」吸引力,試行多項彈性措施,如4.5天工作周、每周1至2天WFH、遊戲化工作計劃等。而筆者則建議3招,助企業在新形勢下吸納人才。
1.留人必殺技:讓員工愉快
若你是管理人,應察覺現時上班族已不再停留在追求work-life balance的想法,而是追求一份更彈性、更配合個人生涯規劃的工作。因此,如何讓員工工作時感到有挑戰性、能自控、能達成個人目標更為重要!簡單來說,管理層的責任是要「讓員工感到愉快,並透過工作實現個人理想和成就」。
2.協助同事達成人生願景
主管們除分配工作之外,更應該將重點放在發掘員工的強項,以「強項為本」的方式安排工作,讓員工感到有滿足感和成就感,且要花時間討論他們的人生計劃,並透過工作這個平台,協助他們達成願景。所以,熟練的教練技巧(coaching)也是必備的絕技。
3.Wellness納入人才發展中
筆者一直有為企業提供身心健康(wellness)的相關培訓項目,在疫情前佔整體培訓工作約30%,但在這數年間,這類培訓已躍升佔約70%!而且,從不少跨國企業的數據可說明,wellness對企業營利有極大貢獻。而wellness不只是單純的講求身心健康;像以往談「靜觀」(mindfulness),人們多從身心健康角度入手,而現時的研究已發現,靜觀能提升員工的創意、決策能力、分析力、人際關係、壓力處理、情緒控制等多項能力和表現,所以不少企業已將靜觀納入人才發展方向之中。
企業除要努力提升吸引和挽留人才的能力,亦可探索應用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和自動化,似乎也是提升生產力的另一策略。早前筆者試用微軟的Copilot,只要用數分鐘甚或更短時間,便能將原本要付出數以小時計努力的PowerPoint文件瞬間創作完成,而且比人手製作還要精美!這些創新科技正為企業提升生產力,務求用更少人力,達成更多產出!
主管們,你們準備好搶人才的策略了嗎?
話說回來,作為上班族的你,又如何可避免被人工智能「搶走飯碗」呢?
文:程衞強
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學家(英國心理學會),現時主要從事培訓及顧問工作,並提供心理相關服務,同時亦為大學客席講師及營運不同生意的斜槓族人。
電郵:victor.wk.ching@gmail.com